「壁炉里的开放式篝火,热量会不受控制地向四面八方散失,我曾用它融化过铅块,但铅的熔点只有三百多度,那只是小孩子的游戏。」
「而钢铁,想要让其分子结构变得活跃,可以被外力重新排列组合,也就是进入『可塑性」状态,其温度必须被提升到至少800到900摄氏度。」
「而在需要进行锻焊或更复杂的处理时,甚至需要达到1100到1200摄氏度。」
「在那个温度区间,钢材会发出明亮的橘黄色甚至接近黄白色的光芒。要达到这个温度,仅靠木柴是不够的。」
『我需要更高热值的木炭。以及最重要的,一个强制鼓风系统,为燃料注入海量能催化剧烈燃烧的氧气。」
他的目光,落在了庇护所旁那个巨大的,橙黄色的【渔业用浮箱】上。
今天,他就要利用这个被遗弃的废品,启动他的「工业革命」第一步,制作一个风箱。
这项工程的复杂程度,远超之前任何一次制作,林予安知道,这需要至少一整天的时间,以及绝对的专注和精准的执行力。
但他今天的第一项任务,并非直接开始制作风箱,而是要先准备一个能够承载并聚集高温的锻炉。
他没有从零开始,他的目光投向了庇护所外墙边,那个他十多天前为了批量炭烤贻贝而搭建的长方形石槽。
那个由扁平石块垒砌的结构,经过多次使用,已经被烟火薰得漆黑,但依然稳固。
这个现成的石槽,为他节省了大量的初始工作。但用于烤海鲜的结构,其耐热和聚热性能,还远未达到锻造金属的要求,必须对其进行彻底的改造。
他转身走向庇护所后方,那里有一个被积雪覆盖的土堆,这是他当初挖掘地窖时堆积起来的泥土,他用斧背敲开表面的冻层,露出了下面依然保持看松散状态的深色土壤。
他拿出那个在海边捡到的铁皮桶,装了满满一桶土,回到庇护所。
然后将泥土与水混合,又加入了一些切碎的干草作为增强纤维,开始反复地揉捏、捶打,直到它们变成粘稠均匀的「土坏泥」。
接着,他开始对旧石槽进行升级,他首先用这种自制的「土坯泥」,像一个泥瓦匠一样,仔细地填补石块之间所有的缝隙。
他用手指将黏土用力地按压进每一道缝隙,确保整个石槽的底部和两侧完全气密,不让一丝宝贵的热量从石缝中逃逸。
为了进一步增强保温效果,他又在石槽的内壁上,涂抹了厚厚的一层黏土,形成了一道光滑的初步耐火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