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说干就干,林予安开始执行他的计划。

他并没有随意选择,而是在林中穿行了近十分钟,用挑剔的眼光审视着每一棵候选树木,最终,砍伐了六根约三米长,手腕粗细的笔直云杉树杆。

选定后,用手锯处理了六根树杆,然后将这些原木一根根拖到冰面前一片开阔的雪地上,开始进行精细加工。

然后先用斧背作为锤子,干净利落地敲掉所有粗大的枝干残桩。这个过程不仅是为了光滑,更是为了最大程度地减小杆子在水下运动时的流体阻力。

加工的重点在于两端,用刀尖在每根杆子距离两端各五厘米的位置,作为圆心,用一小段测量好的绳子作为半径,画出一个完美的圆形。

然后沿着这个圆形,仔细地向内刻出了一圈宽一厘米,深半厘米的凹槽。

这个凹槽是整个连接结构的核心,它将为后续的捆绑提供一个绝对稳固,无法滑动的物理卡点然后,才回到冰面,拿起那把沉重的冰钻。他先在自己脚下靠近河岸的位置开凿了第一个冰洞。

随后站起身,目测着对岸的距离,走过大约十四米。为了确保两个洞口能够精确相对,使用了最原始也最可靠的测量法。

他自己拆解的那卷尼龙绳,将斧刃,以一个倾斜的角度,用尽全力深深地凿入第一个冰洞旁的坚冰中,斧柄牢牢地立在冰面上,形成了一个绝佳的临时锚点。

然后,将那卷尼龙绳的一端,用一个稳固的活结系在了斧柄的根部。

他拿着整卷绳子,开始朝着对岸走去,脚下的尼龙绳随着他的移动不断地被释放出来,

大约走出十四米,停下脚步,转过身,开始用力向后拉动绳索。

松弛的绳子瞬间被绷紧,在冰面上拉出了一条笔直的,几乎没有任何弧度的蓝色直线。

但他并没有立刻开始钻孔,而是保持着绳索的紧绷,像钟摆的轴心一样,以自己为圆心,左右小幅度地移动了几步。

他一边移动,一边回头审视着这条蓝色的直线与河岸的夹角,直到它与水流的方向呈现出完美的九十度垂直,他找到了那个最理想,效率最高的拦截位置。

确认无误后,将冰钻提到自己选定的最终位置,将钻头中心的引导尖端对准脚下的冰面,然后将身体的重量压了上去。

引导尖端立刻「咬」住了坚冰,稳稳地固定住了钻头,绝无滑动的可能。

这才开始发力转动摇柄,开凿第二个冰洞。

那条蓝色的尼龙绳,静静地躺在两个洞口之间,是他精准工作的无声证明,

最艰苦的环节开始了。

他将那六根处理好的云杉树杆,在冰面上一根根首尾相连地摆开,用之前那套专业的十字交叉捆绑法,将每一根杆子的末端与下一根杆子的前端牢牢地连接在一起。

经过近半个小时的细致工作,他创造出了一件惊人的工具!一根由六根木杆组成的,总长接近十八米的长棍。

这根长棍的唯一使命,就是将那根至关重要的尼龙引导绳,送到对岸的冰洞,他将引导绳的末端,牢牢地系在了长棍最前端的尖头上。

将这根巨大的「木制长矛」送入小小的冰洞,是一项笨拙而艰巨的任务。

他先将长棍的前端探入水中,然后不得不擡起整根长棍的后端,以一个倾斜的角度,一点一点地将其送入冰洞。

然后,紧握着长棍的末端,用尽全身的力气,开始向前推送。

十八米长的木棍在水下产生了巨大的阻力和惯性,每向前推进一厘米,他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同时还要时刻对抗水流,校正着方向。

林予安全神贯注地推送着,当他感觉到手中的长棍只剩下最后一小截时,他知道,长棍的前端已经抵达了对岸冰洞的下方。

他从背包里取出一块早就准备好的,至少有二十公斤重的云杉树干。

小心翼翼地将这树干稳稳地压在了长棍露在冰洞外的最后一小截末端上。

杠杆原理瞬间生效!

随着末端被重物猛地压下,一个巨大的力通过十八米长的杆身传递出去,在水下十几米外,长棍的前端受到了一个巨大的向上的力,开始猛地向上翘起!

「叩!」,一声沉闷的撞击声从对岸传来,那是长棍前端狠狠撞在冰层下表面的声音!

等的就是这个信号!他之前在砍伐树杆时,特意留下了一根T字形的分叉树干,用猎刀稍加修整,就成了一把完美的倒勾工具。

他抓起这把「树权倒勾」,像一头捕食的猎豹,朝着对岸的冰洞狂奔而去!必须在长棍因受力不均而移位之前控制住它!

十四米的距离,他只用了几秒钟就冲到。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