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去修管道,累死累活干小半年才能攒下这个数,足以证明外出拾荒的收益之高。
「张小凡;24;9.41;检测过程如下:确认无感染风险;收获:白水草四株;自述前往地点为:大波镇周边.」
程野一边念叨,一边记录下刚刚的检查过程,笔尖在纸页上划出沙沙声响。
这是B区检查官每天最繁重的工作,几乎占据了工作量将近70%之多。
尽管记录不需要很复杂,只要把姓名、年龄、进入时间、简略的检查过程,以及最重要的收获和前往地点记录下来,进行留档,方便日后追溯就行。
但检疫B区的人实在是太多了,按每天记录六百人来计算,基本没有停下来休息的时间。
而等他这边记完,检疫B区的文书人员也不能闲着,必须要在晚上把所有信息收拢,逐字逐句敲进缓冲区的伺服器里储存起来。
通过居民系统,将这些记录与每个人的基础信息进行对应,点开来就能清晰看到这人半年内的进出频率、每次带回来的东西、常去的活动地点。
而利用这些杂七杂八的数据进行分析,其实就是现代大数据的雏形。
通过大数据的变化,就能立刻分析出幸福城周边的威胁变化,也能从源头分析一个人的风险程度高低。
例如天天外出去很远地方的人,检查过程就要比其他人更复杂一些。
又例如一个人频繁的去往一个地方,就要分析有没有什幺问题。
甚至能从收获的变化里看出资源分布,分析这种分布背后的原因是什幺。
当然,这些想法目前还只是个模糊的架构,连个能落地的方案都算不上。
为什幺?
程野写完最后一个字,把笔往桌上一扔,忍不住长叹一口气。
因为检查站实在太特幺穷酸了!
就算丁以山从资料里了解到大数据、信息化的门道,也真派了人尝试着往这个方向走,一点点分析其中的好处,想逐步改善现状。
可检查站的培养体系,早就注定了这套系统不可能完整落地。
没有任何一个检查官,有机会正经去学什幺数据化管理,去正儿八经的感受一次大数据带来的好处。
也没有任何一个检查官,会对坐在电脑面前,敲代码感兴趣。
就像李长风这个薪火庇护城的四级检查官,对应用了源轨技术的物品也是一知半解。
足以证明不管是哪里的检查官,都没有时间去学些这些旁枝末节的知识。
自然,检查站只能把这些「精细活」压在文员头上。
可问题是,文员就算明白了,也没资格往上面递预算申请。
程野特意去看过文员用的电脑,果然是他想像中的「大屁股」。
整个检查站四个区域,加起来才八台。
每个区域两台,一台录入信息,一台备份数据。
要说处理基础记录,速度倒还凑活,可要是从零开始学习研究,程野自己坐着看了一会,都有些傻眼。
因为电脑的系统并不是他熟悉的windows,而是从薪火采购回来的伺服器专用系统,所有数据都是用命令行来进行实现,一切以简单实用为主。
哪怕翻出来旧时代的编程书,想要在这上面研究出点东西来.
嗯,还是说点更实际的。
每天光是录入基础信息就忙到半夜,哪还有精力去学习?
至于更高级的算法模型、实时预警系统,那更是连想都不敢想的天方夜谭。
放在现代,从几十亿人里培养挑选,都不见得能选出来多少人才。
指望着幸福城这些普通人去研究,不如等着薪火研究出成品后去购买。
当然,到这又会回到最初的问题上。
没钱。
检查站没钱,就算偶尔有点结余,也该用在刀刃上。
「这波大迁徙是个绝佳的机会,要是检查站能搞到点经费,就舒服了.」
程野用抹布擦掉桌边溅起的水渍,心底暗暗思忖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