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借鸡生蛋(24)
马有德也跟着笑起来。
经过昨晚那场颠覆认知的博弈,什幺国际头衔、艺术光环,在他心里已经彻底祛魅。
「他说得对,不急。」沈善登摆摆手:「晾一晾,等等看。咱们按自己的节奏来。」
「明白。」
沈善登问完之后,马有德汇报起自己手头的工作进展:「老板,央视那边沟通细节,《面对面》栏目组非常重视这次专访,派出的采访记者是柴菁。」
果然不是王志,这在沈善登的预料之中。
但听到「柴菁」这个名字,沈善登神色不由凝重了几分。
他很清楚这位记者日后何等的歪屁股。
但在当下,柴菁的形象依旧是那个勇闯非典区、充满人文关怀的调查记者。
日后私生活的流言蜚语,什幺迭罗汉、多人运动,沈善登认为那多半是假的,不足为信。
抛开立场问题不谈,单论专业能力,柴菁极强。
她擅长用悲天悯人的表情带动观众共情,巧妙地偷换概念。
用极端个例代表普遍,用特殊性问题否定整体。
抓住一个点无限放大,然后用这个点来推翻整个面。
效果就是,问题看起来存在,论据看起来也真实,但推导出的结论却南辕北辙!
比如,你跟她说《督公》的成功是市场选择和观众用脚投票的结果,她可能引导到《督公》是否蕴含了「极端民族情绪」,是否「不利于健康多元的舆论环境」。
一番操作下来,潜移默化中,似乎《督公》的成功就不是作品本身过硬,而是靠煽动某种情绪得来的了。
新闻学魔术,不外如是。
实际上,国内能混到央视并冒头的,哪个不是人精?
对话语权的掌握和传播手法的运用,都专业得很。
除立场之外,没任何问题。
哪怕和西方最顶尖的相比,专业能力也不怵。
沈善登告诫自己不能用未来的眼光轻易给当下的一个人下定论。
此刻的柴菁,屁股到底歪没歪,歪了多少,尚未可知。
等沈善登思考完毕,马有德继续分析:「老板,接受这次专访,机遇和风险并存。」
「风险在于节目可能的立场以及采访方式。我们无意中让王志陷入尴尬,栏目组或许会带有某种补偿性心态,让这次采访更具挑衅性,甚至隐含偏见。」
「柴菁的采访风格,加上《面对面》节目特性,恐怕会追问到底,挖掘受访者情绪和话语里的漏洞,非常难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