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他不拍,宁浩就会拍。
结果呢?
剧本反复修改,拖沓数年,蹉跎了导演的黄金时期,最后还得韩三平出面去收拾烂摊子。
倒不是他多爱管闲事,而是这个行业里脑子清醒、能力在线的新生代导演,掰着手指头都数得过来,折损一个都可惜。
更何况,到时候韩三平若真开口求助,又会和《南京》一样,他碍于情面也不好拒绝。
既然如此,何必绕那个弯子?
不如他直接来拍。
更关键在于,沈善登认为这个题材极具价值,值得拍。
前世,《无人区》之所以命运多舛,电影内容其实不是很关键,确实是赶上了。
正好是外部敌人,进行毫无人性且疯狂的破坏。
原版电影里那种原始丛林般的野蛮、兽性,在某种程度上,与敌人企图强加的「蛮荒、落后、缺乏文明」的标签不谋而合了。
宁浩的能力,比六代那帮人强多了,六代没有几个观众,宁浩有。
宁浩能把文艺点拍好,但拍得越好,产生的破坏力就越大。
当然,主创们绝对没有这个意思。
因为实在没有这个必要,但就是客观上合流了。
沈善登要拍的,是一部不一样的《无人区》。
甚至不需要大动骨架,绝大部分黑暗、冷峻的风格都可以保留,甚至更加黑暗。
只需在关键的结尾处,稍微改动,就能将整个故事的基调彻底扭转。
电影,是有力量的。
沈善登也是履行一个导演的基本责任。
除此之外,沈善登也是释放出一些错误信息。
就是他对对所谓的「艺术追求」,对西方那套价值评价体系仍有幻想、向往,这样可以分化外部压力。
让外界,尤其是那些紧盯着他的人误判,为他真正想构建的工业体系争取更多时间。
没有人比沈善登更渴望立刻启动《绣春刀》。
明朝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朝代,朱元璋更是远远被低估了。
朱元璋接受的是一个底层满目疮痍,精英如同脱缰的野马的烂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