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道明点头,做出很理解的样子。
黄晓明拿出了纸笔,他也不想了,记就行了。
沈善登是能给出具体要求的导演:「杨廷和到底是不是权臣,不是由他的动机决定,而是由现实决定。」
「首先,杨廷和做不到独断,选择朱厚熜继皇帝位,是争议最小的。皇统问题,一旦混乱就会引发动荡。」
「正德皇帝没有子嗣,也没有同胞兄弟,兴献王是正德皇帝的亲叔叔,从关系来说,兴王一脉和当今皇帝是非常亲密的。按照皇明祖训兄终弟及,朱厚熜是最有资格接任皇帝位置的。」
「另外,杨廷和作为正德皇帝的老师,正德皇帝死的不明不白,他本身就有错。而选定嘉靖继位,他也是主导力量之一,朱厚熜继皇帝位,他作为前皇帝的老师,又在现皇帝这里有定策之功,也有拥立之功,不是权臣也是了。」
「朱厚熜和杨廷和是路线之争,这种层面的政治斗争,不讲动机,不问好意还是坏心,只看导向,甚至都不看结果,而是参与者的认知。」
「譬如动机是好的,但是造成的影响是坏的,那也是坏的。因为你犹豫了,就把刀子交到了对方手里。只有先认定,才能掌握主动。」
「司马懿之后,如李世民这样的雄主也一样要看着李靖先死,有这个实力,还有司马懿的先例,哪怕李靖不做也有人想要一份从龙之功,拥立之功。」
「从这方面来说,年仅十四岁的朱厚熜,有一种野兽般的直觉,杨廷和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他都露出了破绽,圣旨没有明确继承方式。」
「如果朱厚熜软了,杨廷和无意也是有意,模糊不定的圣旨变成了他权势的象征。」
「嘉靖就要一退再退,还要莫名其妙认爹,同时,在孝上面留下永恒污点,还要受制于正德皇帝的生母,以皇太子继位,那就是认了正德的妈当妈,他的妈就不是他的妈了。」
「朱厚熜的爹死了,妈还活着呢。」
「天狗食日无法下口,朱厚熜要掌握权力,就从大礼仪下口,关键这个口子名正言顺。」
「你们这群阁臣给我莫名找一个爹来,明明正德皇帝的圣旨说我直接继位的,我当然不认。」
「全天下都会支持,大义名分就在他手里。」
「关键就在于他能否抗住压力,事实,他抗住了。」
陈道明也不装了,记起了笔记,他做了不少功课,但有点跟不上。
陈道明想了想问:「如果不进行大礼仪,先缓和半年呢,因为大礼仪,三年时间嘉靖和杨廷和一直对抗,也影响了朝堂?」
沈善登摇头:「路线不对,努力越多越是错。嘉靖要是退了,三十年都别想有实权,能活过三十年都不一定。」
「而且这种斗争本身,也在彰显嘉靖的担当,这是能抗事的皇帝,自然有臣子靠拢。」
「理论上说,明清皇权达到顶峰,但理论只是理论,和实践差的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