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皮瓦克正是在德曼指导下完成了她的博士论文,关于叶芝。
理论上,后殖民主义理论的批判核心是反殖民。
首要目标是解构欧洲中心主义知识体系,揭示其如何为历史上的殖民统治提供合法性,并继续塑造不平等的全球权力结构。
同时,也有后殖民主义学者明确将批判矛头指向新殖民主义形式。
即通过经济控制,跨国公司、国际金融机构,政治干预,以及文化渗透,好莱坞、流行文化、学术标准,维持的全球不平等体系,美国是主要行为体。
也支持全球南方国家、原住民群体、边缘人群争取文化自主、政治主权、经济公正。
但,这只是理论。
在实践和传播中,后殖民主义拆解的是欧洲中心,建构了美国中心。
被新殖民主义,尤其是美国主导的体系利用。
其本身成为了「新殖民主义」的遮羞布,美国等西方国家一把抓住,直接将后殖民主义对「多样性」、「差异性」的强调,简化为一种自由多元文化主义。
强调对不同文化的「包容」和「展示」,如庆祝黑人历史月、设立少数族裔研究系,却回避了系统性种族主义、经济剥削和全球权力结构等核心问题。
它成为一种象征性的姿态,维持了表面和谐,却未触及新殖民主义的经济政治根基,在事实上,成为掩盖深层不平等的工具。
也即,我们很包容,所以不存在系统性压迫。
通过出版、学术资源和研究经费等温和方式,以及行刑式身中八枪等暴力方式,只允许在学术和文化领域进行批判性讨论。
不能直接挑战资本主义全球体系、美国霸权或军事干预等实质性的新殖民主义实践。
将理论停留在学校和智库,实践中,吸收进入了美国霸权的全球治理体系,成为了其体系的开放性和自我修正能力的一种体现。
看詹姆士沙姆斯参与制作的电影就知道,没有丝毫反殖民主义理论方向的意思。
显然,后殖民主义不是反殖民,是另一种形式的殖民。
詹姆士沙姆斯理论功底炉火纯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