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周奇峰又是一乐。
怪不得导师让自己跟着师兄,闹了半天,领悟最浅的就是他了。
之前还觉得天天忙得要死,累得要命,现在想来,都是师兄的培养!
肩上的不是重担,而是一种责任!
周奇峰道:「师兄,你瞒的我好苦啊。」
「别胡思乱想了。」沈善登不知道这小子脑补了什幺东西:「我说学习《卧虎藏龙》,也是真的学习。」
「咱先客观的说,《卧虎藏龙》是一部现代电影,整个流程,就很现代化非常先进。」
「从舆论变迁,转向行业影响,然后产业影响又重新塑造舆论。」
「最终将西方式猎奇的异域风情电影,变成我们的流行文化,甚至成为电影的一种主流。」
「学去吧,学一辈子,也学不完。」
「东西颠倒,文武颠倒。」
「将武侠电影的东方叙事,硬生生变成了西方叙事。」
「将武侠类型片,变成了作者电影。」
「将家国情怀,恩怨休怀,用普世价值、艺术理念置换掉了。」
「将武侠,变成了文戏。」
「将重信守诺、扶危济困、轻生报知己、潇洒、恩怨分明的侠客精神,变成了西方存在主义命题,内心挣扎的人性困境,追求狭隘的自由。」
「把实战变成了写意,把快变成了慢,化实为虚,不再强调力量、速度、招式实用性。」
「评价标准,从看故事变成了品意境。」
「所有概念全部进行了颠倒。」
「而且经过奥斯卡和西方话语体系的塑造,缺点变成了优点,黑的变成了白的,都是颠覆性创新,是重塑观众审美。」
「奥斯卡,通过给出几个不算重要的奖项,直接让我们大导,争相复刻东方奇观+西方内核的冲奥捷径。」
「西方用市场和奖项,准确的说,市场预期+边角奖项,再加冲奖预期,直接扭曲了我们的认知。」
「《卧虎藏龙》还让出品公司赚翻了,很低的成本实现了对我们审美的驯化,对观众,也对行业。甚至模仿慢动作,不模仿西方内核,还叫做形式主义。
「我告诉你,也就是地球自转没法通过认知扭转,就这套手法,否则真能倒反天罡。」
「这种操作手法,真的要学,也值得学。」
沈善登研究得很深。
这个链条是后殖民主义+范式转移,共同塑造的。
理论上。
库恩的范式转移理论,挑战了科学知识线性、累积式进步的传统观点。
他指出,科学革命发生在旧范式无法解决越来越多的「反常现象」时,新范式取而代之。
新旧范式之间是「不可通约的」,它们拥有不同的世界观、标准、问题和解决方法。
这意味着科学真理是范式依赖的,并非绝对的、永恒的或完全客观的。
后殖民主义学术的核心目标之一就是解构西方知识体系所宣称的普遍性、客观性和中立性。
他们认为,这些知识体系深深植根于并服务于欧洲殖民扩张、统治和种族主义的权力结构。
所谓的「普遍真理」,往往是欧洲中心视角的地方性知识被全球化了的结果。
库恩对科学知识「范式依赖」性的揭示,为后殖民主义者批判西方人文社科知识的「地方性伪装成全球性」提供了有力的认识论武器。
它表明,西方主导的知识体系并非唯一可能的真理,而只是特定历史、文化和社会权力条件下的产物,即一种「范式」。
但,这只是理论。
实践中,范式不仅是一套理论,还是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