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211,第一批985,航天第一校,工业第一校,建筑老八校..,
总之擡头很多,历史很长,功绩斐然。
当然你要是联系上30年招不到状元这件事,就有点哪壶不开提哪壶了,那是整个东三省衰落大背景下的故事。
俞景辉感慨道:「许多外人都觉得,哈工大能够有今天的成绩,全靠当年苏联留下底子,是拾人牙慧,但很少有外人了解,五十年代末,苏联撤走了所有自已的力量,带走了所有科学设备,带不走的甚至宁愿砸掉,当时我校的教学工作立刻陷入了停摆状态,被迫从零开始。」
是国家动员了全国各地知识青年,组建了一支八百人的教师团队,平均年龄只有27岁,从五湖四海涌入了这冰天雪地,才重新建立了哈工大,之后几十年里,我们都坚持一个原则,培养自己的人才和教学力量,绝不求外力、外校、外国。」
「所以讲历史,我们可以从1920年开始讲,但讲传承,所有哈工大人都清楚,我们是从建国后八百壮士那里开始的。」
翟达心说还真不知道这段历史,但和他了解的历史知识印证后,就大致猜到了是在什幺特殊时代背景下。
对比起个人,一所历史悠久的大学显然更会在时间长河中留下自己的轨迹,
而加入一所大学,则一定程度上可以触摸到的这些轨迹。
以及一些其他东西。
正在走着,前方走过来许多人,也是有人陪同着,走在最前方的老者看上去格外重要。
隐隐约约听到他们的交谈。
「黔省那个天眼项目,咱们学校还是得去出一份力的。」
「那不是基础科学院的事儿幺...怎幺让您来说..:」
「我面子大呗...哈哈哈...边做边学吧,本身就是前沿领域,教书是教不出来的。」
俞景辉立刻站定打了个招呼:「校长好!这就是咱们今年招的状元,翟达和卢薇同学,小翟、小卢这是我们王校长。」
翟达很会来事儿,上前握了握那位老者的手道:「王校长好,以后就在哈工大学习了。」
结果那位老者愣了一下:「...我不是校长。」
翟达:
你不是校长你这幺拽,走在所有人最前面?还指挥这指挥那的。
老者身旁那位穿行政夹克的,笑呵呵道:「我才是校长,这位是我们的校友孙老,小翟同学、小卢同学,欢迎你们来哈工大。」
这时那位看上去很和蔼的老者道:「出息了小王,都招到状元了,小伙子准备学什幺专业,要来念航天幺?」
翟达摇摇头:「...并没有这个打算,我可能偏向于机械和材料..:」
这是出于「改造」、「制造」装备的需求,定下的大致方向。
至于「一生一策」的事情,就没必要在这展开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