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方会比翟达晚走早回,若翟达所料不差,再返回哈城后就差不多了。
如果按照工业命名法,这台设备应该叫做:
超大腔体红外矩阵碳化硅专用外延CVD五联系统。
有点长,只记前四个字亦可。
更新不易,记得分享网
这台设备已经和TEL的原型机没什幺关系了,最多只是辅助翟达在最初琢磨了一下,
自主设备中拥有多种独门技术,甚至设计思路都和市场上主流思路不同。
体积是原本的两倍,但一台顶过去五台..:
以原型机的售价为基准,相当于同等产能需要6500万...而翟达预计自己这套东西只需要800万左右。
这就是技术变革带来的成本碾压,远超压榨人力带来的效果。
这就是为何「科学是第一生产力」,而不是「管理学」
而且这种超大腔体思路,未来在攻克「衬底生成」上游领域时,也可以产生许多借鉴,甚至工程设计的水平高一些,多搞些共用零部件,统一标准。
美滋滋。
翟达不由联想到当年苏联那一批才华横溢的设计师,在有限的条件下搞出了许多牛逼东西。
户解这幺多年了,大鹅是废的没边了,但老苏联几十年前的东西,放现在也没太落伍,而且皮实耐操。
不锈钢飞机飞出2.5马赫,你别管隐不隐身,我就问你快不快?
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群人在从全局视角看待工程问题的杰作,只是他们没有一位巨匠,将其归纳成一门系统的科学,再加之后继无人,空座宝山,日渐拉跨,彻底无法再拾取前人的智慧。
紧凑而充实的工作中,时间渐渐来到了春节前不足三天。
1月11号,老师离开哈城的第七天,翟达也踏上了返程的飞机。
只是身份依然不同。
虽然毕业证、学位证书还未到手,许多考试成绩也未出炉,但基本上,他已经可以自称「本科学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