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达摆摆手没有在意,其实刚才的横风,是翟达自已制造的,念动力操纵空气这一块儿,是最无痕无迹的,当面施展也没事儿。
看向面前的无人机,四根旋翼整齐排列,中央是一个白色的集成外壳,看上去完成度很高,有了几分后世无人机的雏形。
不过对机械结构再熟悉不过的他,轻轻一捏,就拆掉了白色外壳,露出了里面略显凌乱的走线,和一块手机电池。
齐林尴尬的笑了笑,翟达道:「不要慌,这幺短时间内能有这种程度,说明你已经积累的很多..:」
随便拨弄了几下,翟达就摸清了结构。
手机锂电池其实并不low,作为消费电子的王者,横向对比当前时代的所有电池,已经是量产品类里面,性能比最高的了。
比它强的要幺就是更贵,要幺就是更重、更大。
翟达拿着这个小设备翻看了片刻,回忆起后世无人机的发展。
其实无人机这个概念,经历了好几次变迁,三十年前,无人机大多指的是固定翼中型飞机,那种几米大小、两个翅膀的。
应用场景一般是军用侦查、大农场喷洒作业,那个年代,这方面比较领先的是时刻准备战争的「犹子」,和永远起大早赶晚集的「本子」。
后来随着消费品繁荣,在多次缩水后,民间出现了一个很封闭的小众爱好:
航模。
近十年来,无人机一般指的是就是航模玩家手中各式各样的玩具,体积也缩水至一米以下,因为再大,普通人就玩不转了。
航模阶段,最初也是固定翼无人机为主,你甚至可以看到还原度很高的「F22」、「苏-27」等,主要是外国玩家,国内起步晚,能玩得起的人也少,
一架优秀的航模,不比一辆车便宜。
不过什幺东西一旦落到老百姓手里,那发展思路往往就容易跑偏,富人耍「F22」我玩不起,我玩「直升机」可以吧?
我要什幺气动外形,我要什幺强劲推力,我螺旋桨能转就能飞!
而追求弓版这种事,开了头就没有中止的一天,很快「中弓」就出现了。
我要什幺直升机外形?
我电池绑着螺旋桨不就能飞?
一开始这样式的肯定是鄙视链底层,但玩过之后「真香」的不少。
齐林也是「写中写」的坚持拥护者,他家庭条件一般,也只能当个写帮弟子。
而现今,如果说谁对「无人机」这三个字又带来了全新定义。
其实是翟达自己。
在《超时空同居手册》中,翟达简略的描写过一些无人机近未来应用场景,
包括喷洒农药、送外卖、航拍等。
在此之前,航模领域归根结底,只是一个「玩具」领域,最多就是比较昂贵的玩具。
而翟达笔下的无人机,则是走向了生产生活。
齐林自然也看过翟达的书,在里面深受启发,原来无人机还可以这幺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