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但在实际应用场景下,能量密度顶多只能达到300瓦时的水平,且循环寿命仅有200多次。

看似与第一代深蓝电池的差别没多少,实则差了十万八千里。

换句话说,实验室数据和现实应用之间的差距,往往比想像中要大得多。

再比如华芯国际,两年前就对外宣称能制造28纳米晶片,可后来一提到量产问题就沉默了。

「老板说得对!我在欧洲航天局参与过低轨卫星项目,最清楚理想参数和实际应用的鸿沟。

譬如卫星姿态控制系统,实验室里能把定位精度控制在0.1度以内,但考虑到太空中的太阳辐射、空间碎片撞击,实际在轨精度可能要放宽到0.5度,还得预留冗余设计。」

林茂业点了点头道。

陈延森听后补充道:「所以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提前把这些差距纳入规划里,就拿天地传能系统来说,算了,还是叫卫星电网,听着更顺口。

实验室里测出来的电磁耦合效率能到45%,但我们在模拟系统里,特意按38%的下限来设计网络覆盖,便是为了提前应对大气扰动、云雨遮挡这些现实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银河网络与卫星电网,才是陈延森成立云鲲航天的核心初衷。

前者负责构建并控制全球通信网络,后者则专注于实现远距离电能传输。

但就目前而言,他手里也只有一套看似可行的方案,至于最终能否成功落地,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不过,用这套方案来吸引林茂业、西蒙这些人才加入,效果倒是极为显着。

其中,银河网络的规划他是对外公开的。

但卫星电网的构想,则属于核心机密,当前只有韩锦恒、林茂业、西蒙和廖士哲这几位关键人物知晓。

因为卫星电网技术直接关联能源行业,只要突破关键技术环节,就能开展洲际电能输送业务。

它的核心原理并不复杂:先在近地轨道部署多颗能源枢纽卫星,利用微波发生器将电能转化为特定频率的微波,把能量传输至电网卫星,再由电网卫星转发到地面。

整个过程耗时极短,足以覆盖数千公里的空间范围。

相当于一个全球无线能源矩阵,可通过卫星网络,实现任意两点之间的电能传输工作。

因此,不难想像,若是外界知道了卫星电网这项技术方案,云鲲航天必然会遭遇难以想像的打压。

毕竟电能是一个全年产值超过10万亿的行业,哪怕手上沾点荤腥,都能赚得盆满钵满。

而眼下盘桓在电能市场的既得利益者,可不会放任陈延森跳出来搅局,重新来分蛋糕。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