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将自身成功经验绝对化、并以此否定其他可能性的姿态,本质上是一种文化话语的垄断,他口中的春秋大义越超然,其下的商业护城河便越森严。
从这个角度出发,至少金马是幸运的,我们能够保持足够的独立性,不被这位权势人物影响。
在此我仅代表本人呼吁和支持万哒王总,以及冯小钢导演、吴尔善导演等,因为真正的产业繁荣,不应是「问界模式」的独角戏,而是不同路径的共荣共生。
就像金马殿堂的包容性,从来不是路导演所指责的「地域平衡」,而是对华语电影多元生态最坚定的守护。
紧随其后的是曾主办香江电影金像奖、在圈内颇有影响力的《电影双周刊》,只不过言语间尚且留有余地:
路宽先生对万哒出海的一句不看好,看似轻描淡写,实则重若千钧。
这背后是问界依托内地庞大市场已形成的巨大优势,以及由此产生的对行业规则的定义权。
香江作为自由港,深知开放与竞争的价值,万哒收购AMC,纵有风险,亦是市场行为,应由资本与观众裁决。
路先生以产业领袖身份预先否定,无异于设置无形壁垒。这令人联想到昔日邵氏、嘉禾的龙头之争,虽激烈,却从未试图以大势之名否定对方存在的权利。真正的产业健康,应如香江精神,海纳百川,而非定于一尊。
最令人惊讶是不知道是谁许了什幺重利、还是已经很久没什幺好角色拍的香江影星黄球生也大着胆子「针砭时弊」了,他在接受《苹果日报》采访时状若随意地笑谈:
「路生那句其惟春秋好巴闭啊,听落好似古代皇帝写史书。点解他讲什幺就是大局,万哒行另一条路就是战略错配?」
「我同你讲,我唔钟意王生那种地产商,但系我更加惊路生这种电影皇帝!」
「我撑万哒出海,系因为我唔想看到只有一个人话事。有竞争,先有生机。呢个道理,好浅显吧?」
很显然,当穿越者讲视角文化征程的视角转向大中华区、港台、日韩等地,内地舆论反贼兴风作浪的动静稍小,但他鞭长莫及的地区却充满了鼓噪的氛围。
还是因为他现在的手还插不进去,加上竞争对手、NGO的赞助发力,不一而足。
不过内地网友们也不是吃素的,也许他们不大了解这个报纸那个杂志的真实面自和立场,但金马黄建业这种发声的目的一看便知。
不就是「小蒋」喷你,还声称要把北平电影节做成华语电影、亚洲电影的招牌,让你有了危机感吗?
至于这位黄姓演员,此前就已经有很多不友好言论,比如公开批评内地剧组不专业,呼吁大家不要去,或因为「简繁之争」论断「文明已死」等等。
他的真实嘴脸还要再过一两年才会爆出,也即刘伊妃发文那一次,这位混血演员在白皮猪大本营和指挥所推特上,放出了1933年纳粹当街迫害鱿鱼的对比图,继而长篇累渎发声,明牌跳反。
自此绰号变成黄畜生。
内地网友还是比较护短的,别的方面洗衣机可以被调侃,但在电影艺术上他在观众心中几乎是无可指摘的,再者这帮持反对意见的人什幺背景、立场,也不消多提。
于是热心网友们在把内地微博上的网络舆论的争议声基本压制后,又开始远征港台,进入到他们的核心舆论场。
网友【京城刀马旦】在香江的高登论坛和推特发帖,梳理了黄球生历来的劣迹,警如参演《无间道2》票房惨澹后攻击内地观众不懂电影、不懂艺术等言论,驳斥他天生就带着BBC滤镜。
网友【二十年小天鹅】在雅虎的奇摩评论区表示,香江的电影精神也可能是双标精神,不然当年邵氏封杀李小龙的时候,现在这帮自由斗士在哪里?继而又扒出了2005年香江导演王晶公开批评金像奖「偏港片排挤合拍片」的旧闻,直言金像金马是坐一桌的。
这些都属于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反驳话术,但更多的是支持路老板的内地影迷和「部分港台观众」的肆意口嗨对骂。
总归翻来覆去是一些什幺洋鬼子、土包子的互相攻计,难登大雅之堂,但也异常真实随着两岸三地关于路老板和问界、《球状闪电》等话题的热议进一步升级,微博上很快出现了一条名为「内地草根影评人出征港台」的热搜。
很多发迹于夜航船、圣城家园、西祀胡同等草根论坛的影评人看不过眼,开始爬梯子到外网去为他们心目中的好导演发声。
其余方面不论,说对于中国电影和产业的贡献,只要不是蠢或者坏,作为真正热爱电影的人,都很难对路老板有什幺太过负面的评价。
即便是这一次他旗帜鲜明地不看好万哒出海,有些不知道他真实用意的拥是,宁愿捏着鼻子讲一句这是正常的「商业竞争」,也要为他站队。
于是这一大批比较专业的电影发烧友和草根影评人,开始有理有据地用双语在港台论坛与网路上发声。
影评人顾小白在湾省最大的电影板块PTT影视版发文:《请问黄建业教授,湾省电影的「多元生态」为何走不出海岛?》—
在您主导的多元评价体系下,为何湾省本土电影的市场占有率常年徘徊在个位数?除了偶尔的《海角七号》式奇迹,大部分台片连本土观众都无法吸引,这种『多元』是否只是一种小圈子的自娱自乐?
湾省顶尖的电影人才,从李安到魏德圣,其成功之作《卧虎藏龙》、《赛德克·巴莱》无不依赖大陆市场或资金支持。如果金马的多元如此有效,为何顶尖人才必须西进或北上才能实现抱负?这难道不是多元评价体系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的证明吗?
路宽导演推动的工业化,目标是让华语电影能规模化、可持续地生产高质量产品,与好莱坞在全球市场竞争。
而金马奖所守护的多元,似乎更倾向于作者化、小众化的表达。两者本可并行不悖,但黄教授将两者对立,是否暴露了您对电影产业规模化和国际竞争力的无力感,只能以艺术之名固守一方小天地?」
一向亲香江电影的魏君子在高登讨论区发布长文:《数字下的真相:对比问界战略与香江电影的困境》一香江影人常怀「东方好莱坞」之梦,但请看数据:近五年香江本土电影年产量已降至20部左右,票房冠军常被好莱坞碾压。昔日邵氏、嘉禾的龙头之争是强强对话,而今天批评路宽「定于一尊」,更像是在行业整体萎缩下的「弱者抱团」。
反观问界,其收购奈飞布局全球流媒体,是为内容建立直达用户的「超级高速公路」。而万哒收购AMC,本质是购买一条即将被「高速公路」冲击的「旧式省道」。路宽导演的不看好,是基于行业趋势和数据模型的理性判断。
请问批评路宽的各位,香江电影近年除了警匪、黑帮类型反复内卷,可曾在科幻、奇幻等代表电影工业实力的类型上有任何建树?
当问界在打造《球状闪电》时,香江电影是否还在依赖「老戏骨+旧IP』的情怀消费?批评他人垄断易,正视自身创新乏力难。」
除此之外,还有周黎明、Liar、卫西谛、卡夫卡·陆等等———.
港台影人的驳斥,内地网民们的力为,在两岸三地的网际网路舆论场上交织呈现,弹丸之地的反对者们被疯票涌入的人民群众粗鲁也好、文雅也罢,驳斥得哑口无言,伶后只狠狼地选下一句「我们要联合抵制《球状闪电》」便匿了。
与此同时,从4月初开始,《球状闪电》在全球的宣传活动也拉开了序幕。
除了还未谈妥版权的欧洲及他地区外,中日韩、港台东南亚、北美的营销工作联袂开启,一场精心策划的全球性文化攻势悄然启动。
这一次的规模之大、流程之复杂、准备之精细,显然文要成为内地、亚洲乃至全世界电影营销的范式!
《球状闪电》的全球营销目标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