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哈斯廷斯在奈飞发展过程中独揽大权,1999年联合创始人马克·伦道夫(Marc Randolph)被迫让出CEO职位,以及后续高管团队频繁变动,导致公司战略缺乏稳定性。

该报引用了奈飞前首席人才官帕蒂·麦考德的评价,称哈斯廷斯「一旦决定便难以劝止,像野兽般固执」。

这则消息反响较为激烈,属于被湮没在历史灰坑中的陈年旧事。

此刻的哈斯廷斯萌生了和邓温迪等人一样的想法:

他怎幺会对近10年前的「奈飞宫斗」知道得这幺清楚?

路老板:你自己自传里写的嘛,大佬!

这两则爆料主要是为了引起百事达内部对奈飞和哈斯廷斯入主的抗拒。

把他塑造成一个独裁者的形象,百事达这帮大大小小手握股份的老臣们能不怕吗?

哈斯廷斯来了,自己这些把DVD老霸主带着走进死胡同的在位者还能有好?

观众和媒体当然都爱猎奇。

在刻意引导下,这则消息迅速发酵。

社交媒体的力量是巨大的,在脸书、推特等热门的北美社交软体,均出现了前离职员工和推特匿名员工的报料。

哈斯廷斯是当之无愧的铁腕领导和商业领袖,但这样的人往往作风强硬,必须要拿到主导权和话语权。

这位伦道夫是奈飞的创始人,但因理念不合被哈斯廷斯纠集董事会赶走。

有点像谁呢。。。

新浪的王志东。

王志东在2003年被路宽和陈天乔请回了新浪,和野蛮人联手赶走了段永基,报了当初的一箭之仇。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于是伦道夫成了北美王志东,被某些背后推手推到了台前,开始接受媒体采访,大加斥责哈斯廷斯的独断专行。

譬如自己——创始人马克·伦道夫被迫离职,仅获象征性补偿;

2004年CTO埃里克·迈耶因反对DVD业务收缩被解雇;

董事会七名成员中近一半为哈斯廷斯亲信,包括其高尔夫球友。

哈斯廷斯大怒,转而安排了更凌厉的措辞,直指这条东方毒蛇的七寸!

《华尔街日报》:

【红色警戒:中国资本入侵好莱坞】

奈飞创始人哈斯廷斯近日公开质疑路宽的收购动机,称其与中影集团关系密切,可能将百事达用于政治宣传。

哈斯廷斯表示:「百事达是美国的DVD行业前二公司,有着巨大价值,不能被外国势力控制。」

《日报》援引类似日苯7-11收购案中的国家安全争议,暗示路宽背后的外国资本可能操控奈飞内容方向,影响美国本土文化输出。

《纽约日报》则分析了北美问界的资金现状和来源:

除了年后刚刚入帐的《异域2》和《暮光1》的近1.6亿美元的票房分帐利润外,《鬼影实录》和《潜伏》系列的收益基本都投入了电影再生产。

这位东方导演手里的Mytube卖身款,加上分众传媒的股权质押资金,横竖不过20多亿规模。

而哈斯廷斯可以拿出25亿规模的收购资金,又是主场作战。

胜利的天平似乎不可避免地向一方倾斜。

双方的舆论大战愈演愈烈,很多看热闹、又和两位当事人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第三方也逐渐加入阵营。

比如索尼哥伦比亚。

这家好莱坞六大之一的影视公司声称,如果短视的投资人路宽取得百事达的控制权,索尼哥伦比亚将考虑和奈飞签订独家的供片协议。

这相当于公报私仇,把对路老板拍摄大屠杀题材电影的不满,转嫁到商业行为中。

一时间,郑家作为后盾的一系列华人媒体烽烟再起,指责索尼哥伦比亚醉翁之意不在酒,有替日右翼势力张目的鬼祟心思在。

后者第一时间发声辟谣,解释清楚自己绝无政治立场,绝无偏向,只是在商言商,对哈斯廷斯的领导能力更信任一些。

当然,只不过是听听罢了。

《历史的天空》剧组外隔三差五的骚扰,总归是有背后资金支持的吧?

可能来自鬼子国内的各类渣滓协会,也可能直接来自索尼的献金。

说归说,骂归骂,总归是要手底下见真章。

周一早晨,纽交所的百事达在9点25集合竞价就有些耐人寻味。

无数大单在买一位置张牙舞爪,似乎预示着今天的不平凡。

9点30分,正式开盘,令无数股民疯狂的一幕还是出现了。

(本章完)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