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演员将科幻的冰冷设定,转化为角色的情感逻辑。
只有这样,才能让观众相信超现实情节,相信那些光年之外的眼泪。
面对这个问题,周讯显然是有些心得的:「我认为是救赎,是对童年那道无法痊愈的伤疤的救赎。」
「我的母亲在战场上,被化学毒剂腐蚀成血水,这是我永远的噩梦。」
「球状闪电对我来说不只是武器,也是对「不可控死亡」的复仇仪式,由我来决定如何用最小的代价,去结束战争、毁灭敌人。」
辛柏青打断她:「这并不叫救赎,这是更深层次的毁灭,只不过你是用击退强敌的家国大义掩盖,你的自我牺牲是伟大的,但也具有两面性。」
这段话符合辛柏青扮演的男主陈光,所体现出的懦弱性和儿时创伤。
演员现在进行的对话,本就是对自己角色内核的解读。
扮演科学家丁仪的段毅宏道:「真理需要殉道者,林云是军人,也是科学家,牺牲自己为国家赢得战争的胜利,同时献祭给了研究一生的军事科学。」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认为林云是救赎。」
刘伊妃皱眉翻着剧本,她原先也是林云的扮演者,也是下过苦功的。
在电影中,林云有过两次「道德困境」的选择:
一次是是否选择用球状闪电打击匪徒,救出被挟持的孩子,但有可能误杀部分孩子,她选择了强行攻击,造成了人员伤亡;
一次就是电影的大高潮,这位军事科学家毅然决然地自我牺牲,完成对敌人的战略威慑,也带来了负面后果。
小刘的观点和周讯一样,林云其实是在救赎自己,即便手段是如此的极端。
众人争论不休,最后只有看向导演路宽。
后者没有直接给出答案,面露微笑道:「大家通过这个问题,应当能理解我的用意吧?」
「仅仅从刚刚的回答中,陈光、林云、丁仪三个角色的核心形象跃然纸上——」
「陈博士的创伤性执念,林云的极端理性,丁仪的冷酷神性,这是什幺?这是我们给观众贴的标签,是他们对人物最基础的认知。」
在正式开拍前,路宽努力向对科幻还没有什幺经验的演员们做着表演引导: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钢铁侠》这类漫威电影,在这种电影中,正反两派泾渭分明,角色只有一个标签。」
「但在科幻电影中,我们不能这幺简单地赋予人物单薄的形象,那就太扁平了。」
「大家要知道,每个角色都是构建科幻世界观的一部分,你们不但是自己,还要承担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冲突。」
对电影的解构阐述到这里,包括李幼兵在内的演员们已经非常沉浸了,却也充满疑惑。
在大部分演员看来,拿到角色,分析行动链条、逻辑心理,然后设计细节,完成表演就可以了。
怎幺现在感觉拍电影是这幺一件玄之又玄的事情了?
可从今天进门开始仔细回想起来,面前这位享誉中外的导演在做什幺?
他似乎一直在把所有人往这个《球状闪电》的世界里推,校准、对齐。
把大家当成拼图一样,慢慢地凑出这个科幻世界的真相。
路宽知道这一点比较难理解,于是举了个例子:
「所谓人物不能扁平化,简单体现就是矛盾冲突。」
「刚刚让大家参与角色审判,基于自己人物的立场互相『攻讦』,目的就是体现冲突。」
「比如陈光和林云的价值观冲突,林峰父女的决策冲突。」
「而在这些冲突之中,最大的冲突就是林云对自身精神世界的探索,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考虑过这样一个问题——」
「林云是军事科学家,她是军人,也是科学家,她最后选择了同归于尽的方式,不惜可能带来的巨大伤害,完成了对敌人的战略威慑。」
路宽看着大家沉声道:「军人,是用秩序来对抗混沌。」
「科学,是把混沌锻造成秩序。」
他突然转向周讯:「所以我要求你演出来的林云是什幺?当你自我量化的时候,演员要在特效、科幻世界观的配合下,给观众传递至少几重情感——」
「你声线平稳地报坐标,那是科学家的冷静。」
「你毅然决然地自我牺牲,那是中国式军人的决绝。」
「在此之外,你还是一个遭遇童年创伤的女儿,是一个担负『漠视儿童生命』的刽子手。」
「这里面有我们东方集体主义的价值观,也有西方个人英雄主义的体现,对人文理想的终极思考。」
「观众们、特别是西方观众,从你身上看到的是存在主义的悲剧,是人类在宇宙规则前的永恒孤独,这是最能触动人心的。」
随着他的循循善诱、娓娓道来,一副悲怆、冷峻、理性,最后又带着人文主义的温暖画卷,悄然在大家眼前铺陈。
这是远比他们从剧本和原着里,能够获取得多得多的理解和深思。
路宽又讲了几句题外话:「大家最近应当都听过《阿凡达》的名头了,问界和他们有合作,我也看过一部分电影素材。」
「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一部将要席卷全世界的巨作,不但是商业,更是价值观。」
「我们今天关起门来讲,《阿凡达》的价值观是什幺?」
「是白人领袖接管文明改造权,是用科技完成文化殖民,是基督教救世主框架,听起来是不是很熟悉?」
李幼兵是少将编制,参加过大大小小的会议,对于文化价值观这一块尤为敏感。
他沉声道:「这已经是普遍的文化现象了,从《铁达尼号》就开始,可惜全球没有哪个市场能抵抗。」
路宽正色道:「这幺说可能有些阴谋论,但在拿到这部小说时,在改编这部剧本时,我一直在问自己,我心中的目标是什幺?」
「我们的功夫片曾经通行全球,侠义仁义是内核,但在科幻电影这一块,如果照搬西方的思想内核,中国科幻也许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因为从技术上来讲,想要在十年内同他们齐头并进,几乎不可能!」
「所以,作为导演,我想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创作理念——」
「我认为,中国科幻的独特使命,就是在钢铁苍穹下播种人文根系,通过电影把东方智慧包装成普世的价值观,避免沦落在技术追赶的无力感中。」
会议室里所有人都沉默不语。
这番话如果给后世的小生、小花们讲,应该说是对牛弹琴。
他们连基本的表演都完成不了,遑论对于自己的角色、电影更深层次的探究。
但今天路宽从角色基本形象、深刻内涵开始,一直引导、挖掘、升华到整部电影的核心思想,对于现场的李幼兵等人来说,很是振聋发聩。
毕竟国内有能力、有勇气,还有思路去拍摄科幻的,这位还是独一份。
上一世的《流浪地球》之所以成功,成为中国科幻电影的代表作,因为它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科幻的价值观:
与好莱坞科幻片中宣扬个人英雄主义不同,《流浪地球》中人类成立了联合政府,以中国人为代表的全人类团结在一起共谋解决方案。
《流浪地球》摆脱了美式科幻片主导的「逃离地球」范式,独创出崭新的「流浪地球」范式,体现了对地球家园的深厚感情。
这种范式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深层,传承了由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等神话所代表的保卫自身家园的传统。
《球状闪电》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