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楂树之恋》:精致糖衣包裹的意识形态媚俗:
张一谋在《山楂树之恋》中完成了一次精妙的艺术投降。
将集体创痛蒸馏成无菌蒸馏水般的「纯爱标本」,以影像媚态向资本神坛献祭。
这种创作堕落,源于主动的自我矮化,
他标志性灰绿影调、枯枝繁花等符号堆砌,沦为了粉饰真相的脂粉,罗老师打断村长讲述山楂树真相的桥段,本可成为刺破谎言的匕首,却被处理成轻飘飘的时代插曲。
当赵苯山饰演的村长烟杆敲鞋的沉默沦为背景板,当溪美娟的「正审式盘问」被温情母女戏消解,影片彻底阉割了批判基因。
当张一谋用隔江拥抱的唯美镜头,将高压氛围对个体的碾压,偷换成「爱情对抗时代」的廉价浪漫,这并不是艺术提炼,而是对苦难的亵渎性消费。
而参与到这部电影中的这位柏林影后,也很难叫人对她的角色适配有更多认同。
纵使灰布衫与解放鞋努力抹去仙气,但她驼峰鼻投射的冷冽棱角、人艺淬链的舞台腔调,始终与角色怯儒卑微的底层逻辑割裂,
简言之,就像炒茶的老先生遇到浓妆艳抹的女明星,免不得要讲一句:
姑娘,离远些,别串味了!
《山楂树之恋》的票房大胜,但在我心里艺术大败。
从某种角度来看,这就是张一谋的《英雄》2.0,同样用美学暴力绞杀历史真实,同样以宏大叙事献媚权威。
区别在于,《英雄》尚存权力崇拜的狂热,而《山楂树》只剩卑躬屈膝的疲惫。
这棵被资本浇灌和修剪过的山楂树,开出的绝非纯净之花,而是庸俗时代里一株精心培育的恶之花。
成青松是谁?
《心惊报》为何给他这幺重要版面的头条刊登犀利影评?
这位此前一直不露声色的影评人甫一「粉墨登场」,就吸引了大众的注意。
网友们挖坟、总结,这才叫人大致明了了这位的由来—
2001年从《晚安山城》开始编剧的创作生涯,2004-2005年推出电影代表作《沉默的远山》、
《电影往事》,后者获金鸡奖提名。
但这些都不是他最重点的个人标签。
重点是这位在2005年就公布了自己的同志身份,发布了和恋人的亲吻照,是内地首例。
如果正常发展,2009年10月的第27届金鸡奖颁奖典礼他也会成为总导演,算是个很会自我炒作的从业者。
事实上,在除夕老赵被的风波中,这位就是摇旗呐喊者之一,立场毋庸置疑。
成青松之所以突然开炮,是因为其人将要在今年正式担任《青年电影手册》主编,推动独立影评阵地的建设。
他提出的第一个「重大举措」,就是仿照美国的金酸霉设立了中国的「金扫帚」奖。
在上一世,成青松是通过对老谋子的《三枪》的严厉击造势,后者的确口碑太差,很快成就了这位影评人的威名。
这是张一谋作为国师在奥运之后的第一部作品,关注度极高,自然也让这位搭便车者积累了不少粉丝。
这一世的《山楂树之恋》自然而然也成了靶子,并且还有路宽这位楠方系的「老对头」在列,
这个热度就更要蹭了!
其实成青松的稿子在年前就写好了,原先的矛头指的是张一谋和男女主,准备一起开炮,
只是春节期间的「李教授屁精事件」影响太大,让他即便是完全从电影本身出发评论也不敢太过火。
于是出现了这一版以老谋子为主,顺带批评刘伊妃的评论文章。
其实每次电影上映,从作品本身出发对路宽等人褒贬的都很多,也不见得就有什幺麻烦,这位是典型的不太维护网际网路口碑的主儿,不给自己搞完美无缺的舆论人设。
因此当初朱大珂才能骂得这幺欢、这幺久都安然无恙,
成青松避这个风头完全是心里有鬼,自己清楚根本不是从客观角度评价,生怕触了霉头。
不得不说,还是有很多观众认可成青松的观点,或者说,他的评论本身也是「二八开」结构八分私货,两分真相,看起来便更加嘘人一些,
譬如对张一谋的批评,后者的确没有像《活着》一样坚决控诉,但这部电影的主题已经很明白了,就是纯爱,干什幺还要过多地牵扯对时代的反思?
有这样一个背景,已经足以衬托男女主的凄美爱情了,没有必要舍本逐末。
2009年的影评细分领域茁壮成长,不但有北师大、燕大提出的「电影智力指数」概念,从学院派角度入手呼吁电影深度:
也有成青松这样企图掌握一定话语权自成一派,摆脱影评束缚,因此才选择蹭大导和明星的;
当然也有脱胎于博客时代的顾小白、周黎明等来自西祠胡同、夜航船等不同早期电影发烧友论坛的草根影评人。
这部分影评人相对而言视角客观,算是和普通观影群体的屁股坐在一处,至于在微博帐号商业化后期是否被收编,那就是另一码事了。
对于成青松的管观点,很快就有草根影评人站出来驳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