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第516章 全城热议,全城热卖!

《山楂树之恋》的片尾曲响起,但此刻全国所有影厅的大银幕前,坐满了久久不能出戏的观众。

即便是问界嘉未国贸店现场的韩山平等之前已经组织过院线看片会的嘉宾们,也不禁被这样一部平淡又隽永的佳作感染。

良久,字幕走完,但沉默仍在持续发酵。

直到第一束灯光试探性地亮起,微弱的光芒如同揭开了观众情绪的封印。

这迟来的光亮并非唤醒,而是引爆,沉寂的海面轰然决堤,雷鸣般的掌声毫无征兆地爆发出来!

不是矜持的礼貌性鼓掌,而是自发的、宣泄般的、排山倒海的声浪,带着颤抖的温度,席卷了整个IMAX空间。

张一谋带着一众主创们走上舞台,待到路老板扶着老婆上台,呼声震天的「老三」、「静秋」,让两位主创三两步就要擡手同大家打招呼。

他们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了。

老谋子咧着嘴笑,数次想要说话却仍旧被现场观众的热情打断,这种观影结束还未消散的热忱和情绪代入,把北平的冬夜彻底点燃。

「好,非常感谢大家。」张一谋举着话筒:「以往的电影首映,似乎总是要讲一句,这部影片我们经历了太多艰难,总算走到今天之类。」

「但这一部电影我是真的感受到了创作的投入,愉悦,根本谈不上任何困难,就这幺一路顺遂地走到了今天。」

『这是我们整个团队的功劳,无论是中影、问界、新画面三位出品方的鼎力支持,还是包括路导、赵老师、奚美娟老师、伊妃、丽娅在内的所有演员同志,都在拍摄过程中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张一谋回身给各位主创鞠躬:「我要先感谢大家!」

赵小钉站得最近,连忙伸手擡了擡。

「好,不占用过多的时间。」老谋子笑道:「电影之前的路演,路导和伊妃因为特殊情况没有参与,知道各位记者都有很多问题要问,下面请便!」

这特殊情况自然指的是小刘怀孕,路宽也仅仅参与了一线城市的路演。

一部电影的宣传工作在影片上映的前中后期各有侧重,显然今天就是要把话题度最高的刘伊妃擡出来,继续造势、吸粉、巩固票房。

与此相配合的还有即将录制的《艺术人生》栏目,《山楂树之恋》剧组会像之前的《红楼梦》、《无间道》一样剧组整体参与到节目中去进行互动、宣传。

但因为很多问题涉及到电影内容剧透,一般都是放在首映之后,用电视节目配合着网络口碑的发酵。

问界嘉禾影院的工作人员早早就擡上沙发,路宽、张一谋、赵苯山、刘伊妃、童丽娅、溪美娟等主创坐在台上,开始与现场的记者和观众互动。

电影频道的老朋友居文沛,代表《中国电影报导》发问:「首先恭喜张导和各位主创,预祝电影大卖,有个问题可能有些冒昧,想问一下伊妃,如果不方便请忽略。」

小刘笑道:「请讲。」

每回一到采访都能吃头道菜,电影频道的各位记者们哪儿能瞎问,居文沛这是客气口吻,

「我从02年在威尼斯就认识伊妃了,我们现在都知道伊妃是准妈妈了哈,非常为你感到开心。」

「请问伊妃,在剧中和现实生活中的丈夫扮演情侣,你在得知自己怀孕前后,对于拍摄工作和剧情人物的情感代入有没有影响?你是怎幺处理的?」

刘伊妃举起话筒:「说实话,得知怀孕就是在《山楂树之恋》的开机仪式之后,当时不想占用公共资源,所以对于外界沸沸扬扬的揣测没有回应过。」

「在经过专业医生提醒和建议后,我们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选择了继续完成这部电影。」

「从表演学的层次来看,演员的核心任务是将个人情感融入角色,同时保持对剧情节奏的精准把控。」

「在电影拍摄后期,身体的激素变化让我的情绪波动特别大,静秋这个角色的内敛和隐忍更难驾驭了,特别是看到路宽躺在床上那一场一—」

女演员的话音顿了顿,显然历历在目的场景犹然令她动容:「那一场拍得特别、特别艰难,很感谢张导、剧组全体同事们给我耐心、鼓励,感谢路宽和我妈妈一直陪伴在身边。」

台下响起阵阵掌声,刚刚才看完结局的粉丝们回想起红衣女孩静秋悲恸,此刻感同身受。

今天本就是情人节,这样的氛围和话语感染力太强。

居文沛又转向导演:「张导能不能跟我们聊聊这场戏,和伊妃这种特殊状态下的表演。」

张一谋接过话筒解围:「我们说一个好演员,总是能将生活的情感、经历和角色达成共鸣,伊妃说的这场戏我们拍了很久,最后的完成度也很高,原因就在这里。」

他转向观众,语调渐深:「回到静秋这个角色上来,在我心目中,她是这个时代洪流中的一滴清露。」

「这个角色的演绎需要两种力量:被压抑时代的怯,和超越时代的纯。」

「怯很容易演,但纯呢?」张一谋玩笑道:「现在网上有损人的话说你装纯,其实说得难听了,有的角色演员也是要『装纯」,但伊妃的表演这方面的痕迹非常少。」

「一方面,我认为是有爱的角色,必须有爱的人才能演好。」

「另一方面,伊妃怀孕以后带来的情绪波动,恰恰撕开了表演的伪装层。」

「当她看着化了妆的丈夫躺在病床上,颤抖的手悬在老三脸上却不敢触碰,其实那一刻我相信她自己已经忘记了是在表演,这是一个怀孕的妻子对挚爱的生命正在消逝的本能恐惧。」

全场掌声雷动,特别是《电影报》、《中国电影报导》等专业媒体的记者,他们深知银幕上的真实并非凭空而生,而是演员以生命淬链的结果。

刘伊妃这一段跨越表演与现实的瞬间,成为了敬业精神的最佳注脚。

《当代电影》记者:「张导对于电影未来的评奖有什幺打算和预期?」

「欧洲三大电影节我们没有主竞赛单元的加护,否则也就不会在这个时候公映了,但夏纳今年邀请我们参加非竞赛单元的展映,应该会去做宣传、顺便出售其他地区的版权。」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