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轻声说:「姿态校准中,目标在视线内。」
转位完成后:「转位完成,准备接近对接。」
林燃操作平移推进器,指令舱缓缓靠近登月舱。
他盯着雷达显示屏,距离读数不断减少:「距离15米…10米…5米…」
他轻推控制杆,保持速度低于0.1米/秒,确保平稳接触。
CSM的对接探头进入登月舱的锥形座,伴随轻微碰撞,三个捕获锁扣卡入,发出清脆的「咔嗒」声。
仪表盘上的指示灯变为绿色,林燃松了一口气:「软对接确认,三锁扣已锁定。」
奥尔德林提醒道:「教授,记得检查锁扣状态。」
林燃点头,启动探头收回机制。
氮气驱动的系统将探头拉回,指令舱与登月舱被拉近,隧道环上的12个锁扣逐一卡入,发出连续的金属碰撞声。
林燃盯着对接指示器,确认所有12个锁扣已锁定:「硬对接完成,12锁扣全绿!」
随后立刻通过通讯器报告:「文昌,硬对接成功,请求加压许可。」
控制中心回应:「奔月号,许可加压,注意隧道密封。」
韦旭航漂浮到指令舱前舱门,打开压力平衡阀。
最⊥新⊥小⊥说⊥在⊥⊥⊥首⊥发!
空气涌入隧道,发出嘶嘶声,压力表指针缓缓上升。监控压力读数:「压力4.4 psi,接近目标5 psi。」
约10分钟后,压力稳定,林燃确认:「隧道加压完成,准备开舱。」
韦旭航小心拆下指令舱舱门,露出通往登月舱的隧道。
韦旭航率先飘入,他进入「嫦娥号」,打开灯光,登月舱的仪表盘逐渐亮起。
随后连接电源脐带,将登月舱与指令舱的电力系统相连。
他按下启动开关,系统逐一激活,屏幕上显示导航、推进和生命支持系统的状态。
韦旭航逐项检查,低声念叨:「导航正常…推进正常…氧气正常…」
完成初步检查后,他通过通讯器报告:「教授,登月舱系统全绿,准备抽出。」
林燃回应:「收到,干得漂亮!」
等韦旭航回到指令舱。
林燃准备将指令舱-登月舱组合体从火箭第三级中抽出。
他操作反应控制系统的推进器,释放登月舱与火箭第三级的固定装置。
伴随一声轻响,组合体开始漂离火箭第三级。
三人通过舷窗观察,火箭第三级逐渐远去,宛如一艘废弃的太空巨轮。
韦旭航报告:「抽出完成,距离火箭第三级约50米。」
林燃下令:「执行分离燃烧,确保安全距离。」
随后韦旭航启动服务舱推进器,执行3秒钟的短暂燃烧,飞船以6米/秒的速度远离火箭第三级。
火箭第三级随后被地面控制引导进入绕太阳轨道。
全部过程完成后,录制的视频被传回地球,地球通过3D模拟动画结合奔月号录制视频进行直播加讲解。
此时B站在线观看人数已经突破五千万了,算人次的话,已经高达20亿人次了。
和春晚也大差不差了。
这还是有央视分流,都有如此多的人观看。
华国大地上,万家灯火的直播画面里,都在看登月,主持人的声音激动而又饱含感情。
因为他们提前知道成功了。
「奔月号成功与火箭第三级分离!适配器面板已打开,登月舱暴露在外,准备对接.」
「硬对接完成!指令舱与登月舱已牢固连接,太空人即将加压隧道,为登月舱检查做准备!」
「登月舱成功抽出!指令舱与登月舱组合体已脱离火箭,正式踏上月球之旅!我们正走在创造历史的道路上!」
接下来的三天,飞船在跨月轨道上滑行,和地球的距离逐渐增加,月球则在舷窗中变得越来越大。
太空人们进行多次中途校正,确保轨迹精确。
林燃操作导航系统,校准飞船姿态,韦旭航则监控推进系统。
科学数据则不需要人记,飞船自带的科学测量系统在自动记录。
任务进行到第75小时30分46秒,飞船距离月球约572公里。
此时即将进行月球轨道插入。
也是整个过程中,对操作要求最高的环节,中间会出现短暂的信号中断。
文昌控制中心通过通讯器确认:「奔月号,文昌控制中心,你们即将进行月球轨道注入操作。」
林燃回应:「收到,文昌控制中心,我们准备进行检查。」
他此时的心情和出发时已经不那幺一样。
林燃不但要上去,还要平安回去,还要把韦旭航和奥尔德林带回地球,他说:「这是关键时刻,检查所有系统,保持专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