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风裹挟着这句话掠过芦苇荡,惊起白鹭成群,振翅声混着远处传来的呜咽,被卷入翻涌的浪涛。
潮水拍岸声中,他负手而立,暮色为周身勾勒出凌厉的金边。
风掀起额前碎发,露出眉间那道尚未结痂的伤疤。
这是他昔日虎牢关之战时所受的伤。
鲜血与落日相互映衬。
就在这一刻,这伤疤所给人的感觉就如同是神迹一般,在万民之前散着莫名的光辉。.
李世民并未亲自赶赴江都。
他将所有事都交给了麾下所信得过的人,随后便再次挥兵杀向了雕阴城。
虽然他还是他。
但如今的李世民已经真正的有了一颗无敌之心,那坚定的志向再引领着他始终都朝着正确的方向迈进。
区区梁师都他并不会将其放在眼中。
纵使突厥来援又能如何?
于李世民而言,无论是谁都绝对不能阻拦他想要打造出一个盛世的决心!
大军匆匆而过。
而伴随着的同样也是江都之战的传开。
不,不能将这一战称之为江都之战。
因为从始至终唐军都驻扎在长江之畔,从始至终都未曾主动动过兵戈。
但也正是因为如此,此事给世人带来的震撼是难以想像的。
除了「得天命」旁人已经不知道该如何说服自己了。
宇文化及就算再怎幺比不过如今的大唐,但他终究也是一方的皇帝啊。
但就是这种人。
甚至就连和唐军作战的机会都没有,便直接败了。
这不是天命又是什幺?
整个李唐的声势再这各种的谶言之下真正的达到了极点,尤其是听闻李世民并未对那些投降的将士们做什幺,同样也未曾要求他们强行根军之后。
整个九州的氛围都彻底变了。
所有人都隐隐感觉到了一个「盛世」正在缓缓降临。
此时,雕阴城。
梁师都已经彻底绝望了。
他万万想不到宇文化及竟然会这幺废物,短短二十三天甚至就连和唐军交战都未曾交战,便彻底失去了一切。
也正是因为如此,面对滚滚而来的唐军他已经彻底绝望了。
若是可以得话——
其实梁师都如今是很想直接投降大唐的。
但是可惜的就是他已经找突厥帮忙了,为此不仅仅是付出了各种代价,同样也说明了九州若是当真落入唐土突厥可能会面对的危机。
他甚至都未曾提李渊,只是说明了李世民的志向。
——十方征渡使。
这个「名号」哪怕是过了这幺多年,但在四方蛮夷之中仍是无比的响亮。
顾琛当初可是将四方蛮夷全都打残了的!
虽然对于突厥而言,顾琛在突厥之中并没有什幺特别的称号。
但究其原因。
是因为当初的他们还极为弱小,甚至都不配顾琛关注,又怎幺可能有关于他的称号。
但在突厥之中,关于顾琛的传说却丝毫不少。
因为当初他们所依附的匈奴、柔然,便被顾琛打废了。
自然而然他们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再加上李世民那越来越响亮的名声以及顾氏的帮助,这不得不让突厥可汗重视。
如今他在想投降,又怎幺可能?
到时甭说什幺荣华富贵。
突厥的人便会直接将他给吞了。
到了如今这个地步,他也只能去正面面对唐军,别无选择!
李世民是真的有些变了。
他似乎已经不在将所有目光都停留在了一统天下之上,对于接下来的这一战,他的想法是想直接以势来压的梁师都投降。
这并不是自傲。
而是局势所给与他的自信。
其实这个计划在一开始的时候也是十分顺利。
面对声势滔天的唐军,所过之处,根本就难以有人胆敢阻挡,纷纷开城献降。
虽然其中也有一些死忠之人。
不愿背起背主之名,想要负隅顽抗。
但这滚滚而来的民意实在过于骇人了,在唐军所过之处甚至都出现了百姓杀官然后投降大唐的奇闻。
不过随着唐军愈发接近雕阴城。
这种情况就慢慢变了。
因为突厥的人马来了,并且还控制住了这些将士们的家人。
不抵抗,那便会诛杀他们的家人。
其实这也是封建时代的特色。
用将士们的家人来间接的控制整个军队,逼着将士们必须要抵抗唐军。
这确实是起到了作用,影响到了唐军的速度。
当然,这种行为注定也是杯水车薪。
只要李世民愿意,他便可以直接率大军攻杀,光凭着梁师都得人马,是不可能挡得住如今的唐军的。
不过出人意料的是——
李世民却还是停下了脚步,只是在攻破几座城池之后,便让唐军原地驻扎,停下了攻势。
唐军大营。
「殿下,您又何故见那突厥可汗?」
「他这是要摆明了与我大唐作对,明明与陛下有约在前,但这些年来他们却屡屡背约,他们这就是一群喂不饱的饿狼!」
「没错!他们这是欺我大唐无人吗?竟敢如此?」
「.」
一声声愤怒的喊声不断响起。
对于李世民想要派人约见突厥可汗之事,众将士的情绪都是十分的激动。
不仅是为了功劳,同样也是不解。
他们并不认为突厥能够挡住唐军。
看着眼前这些群情激奋的众将,李世民的表情十分平静,摇了摇头道:「都是我九州的儿郎,若非不要,何故自相残杀?」
没错,虽然尚未一统天下。
但李世民已经将这些人都当成了大唐的子民。
这并不是妇人之仁。
而是李世民在见过了太多的百姓血泪之后,对于天下百姓的一丝仁慈。
现在的九州确实是需要休养生息。
只要能少打一仗,便能减少一些百姓的血泪。
这才是李世民想见一见突厥可汗的根本原因。
闻言,众将士也不禁语塞,但眼神之中的战意却仍是丝毫不减。
不过就在这时。
顾泉忽地走了出来,朝着李世民拱了拱手,扬声说道:「殿下英明,天下子民若知,定会感念殿下之仁。」
一瞬间,众将顿时汴京纷纷低下了头。
李世民和顾泉都支持的策略,那便再无更改的可能了。
他们还能多说什幺?
李世民并未去管将士们复杂的神色,而是看向了顾泉:「子渊,可愿随我共同前去?」
顾氏子弟在外族之中的影响可不是旁人能够比的。
「末将愿随。」顾泉没有任何犹豫,立刻拱手说道。
此事瞬间便传了出去。
颉利可汗并未多做什幺犹豫便直接答应了此事。
于他而言,其实他还真的不信李世民能够重现昔年顾琛那般的成就。
这也是正常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