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两宫相争;

朝野势力极乱;

李渊同样也需要他来进行一系列的平衡。

种种情况都能助力他进行改革。

除此之外便还是因为匈奴。

虽然不少人都以李世民与突厥可汗制约之事来弹劾李世民,但对于与突厥的合约却同样也是十分的看中。

如今李渊早已以大唐皇帝的身份与突厥定下了盟约。

但在顾煜眼中看来,大唐与突厥注定会有一战。

这所谓的商路是注定不可能填饱他们的胃口的,九州与其注定会有一战。

他必须要提前做出准备。

这才是顾煜出山最重要的原因。

朝堂瞬间沸腾。

随着顾煜正式在朝堂之上提出了改革之事,所有人的目光瞬间便被他吸引了。

在这种时候,就连两宫相争都已经不是那幺重要的了。

所谓改革就注定会影响到所有人的利益。

这才是当务之急!

太极殿。

顾煜站在殿内,向群臣与李渊说着自己这些年来所想到的改革之法。

首先——

便是当前大唐的三省六部制。

这已经是在李渊称帝之初便已经定下的制度了,顾煜对此进行的改革并不算大。

只是在规定各部权利的同时,为此定下了更为具体的标杆。

要说有什幺真正进步的话,那便是「翰林院」的雏形了,顾煜建议李渊专门成立一个部门,选拔能人入宫起草机密文书。

这绝对是吸取了昔年大汉的先见之明了。

此举主要防范的,便是如今随着李渊起事的关陇世族对于所有权利的垄断。

对于李渊而言这同样也有着帮助。

真正算得上是大张阔斧的自是针对整个天下。

顾煜提议废除武德初年滥设的「总管府」,裁撤冗余行政层级,恢复隋朝所定的「州县制」,兵明确州、县官员由朝廷直接任命。

朝廷的指令下达实行的越快。

就会更加利于百姓。

这同样也是顾煜当年行万里路时所看到的场景。

但一切却又与隋朝时的制度有所不同。

顾煜建议每州设刺史、别驾、长史三职,三者互不统属,直接向朝廷对口部门汇报。

刺史掌行政之权;

别架掌监察之权;

长史掌军事之权;

说白了,这便是「三权分立」之制。

这绝对可以称之为跨时代的改革,其中灵机一动卡绝对是起到了不小的作用,能让顾煜通过各种的表象想到这些从根本上的改革。

此举虽看似是加重了官员的数量。

但实则能给朝廷与天下带来的好处是难以想像的。

三者直接对应朝廷。

不仅仅能够提高朝廷的政令实行速度,同样也可以通过三权分立强化集权,并能控制吏治。

其实顾煜的想法远远不止这些。

顾易曾看到顾煜甚至有了将「十方征渡使」之权进行分割成为一个专门的部门,用来扼制皇权的想法。

只不过是这个主意在当前氏不可能实现的。

甚至还会给顾氏带来灭顶之灾。

所以顾煜这才退而求其次,转变了想法。

但这其中的进步同样惊人。

三权分立。

这种制度在原本的历史之上,其雏形甚至要追溯到宋朝时期,而从原本的制度进步到三权分立的制度,其进步所需要的一切同样是难以想像的。

换句最直接的话而言。

这其中的跨度,可有着足足数百年。

可见此事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除此之外,便是一些军事上的想法,只不过相比于对于治理地方上,顾煜并未特别大胆。

顾氏已经不复以往了。

虽然在顾泉等顾氏子弟的影响之下,如今在整个大唐朝廷之中顾氏同样也有着十足的影响力,但这种影响力却还是不够。

顾煜也不会动太多人的利益,让顾氏成为全民公敌。

除此之外,还包括一些对于具体制度的改革,包括科举等。

不过最关键的地方仍是地方!

当前顾氏需要一个盛世!

而地方便是其中关键!

虽是如此,但此事仍是在整个朝廷内部掀起了惊天巨浪。

大唐确实是需要改革。

随着如今天下已经彻底一统,改革之事更是迫在眉睫。

毕竟李渊当初可不是继承的隋朝天命,而是自立天命,他不可能一直维持着隋朝当初留下的制度。

整个朝堂围绕着此事开始了一系列的讨论。

这注定不是一天能够定下来的事。

而顾煜也不心急,将这些提出来了之后,便没了其他多余的动作。

不过这却也是帮助李渊缓解了朝廷内部的矛盾。

但这又能持续多久呢?

李渊对此自然也是心知肚明,虽然也明白顾氏不会参与到这些事之中,但他还是私自见了顾煜,想要问一问顾煜对于当前东宫与秦王府的看法。

长安寝宫。

这绝对是整个皇宫之中最为核心的地方,李渊甚至为此还退去了所有下人,只留下了顾煜。

「太傅,如今这寝宫之中只有你我君臣二人。」

「朕也可以保证——」

「今日你我君臣二人之言,绝对不会有旁人知晓,不知太傅可否为朕解惑?东宫和秦王府朕该如何处置?」

李渊认真的看着顾煜,表情无比的认真。

这就已经是十分超标的信任了。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