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间,眼神之中也是满满的担忧,不断地流着泪水。
李世民同样也是难以控制悲意,泪水不断。
「我要去见母后!!!」
与此同时,东宫。
李承干就如同是感觉到了什幺一般,正在朝着立政殿而来。
他的表情十分悲伤。
这种冥冥之中的感觉让他极为的不安,再加上近日足疾的问题本就已经让他乱了分寸,此时此刻更是显得表情无比难看。
他已经在尽力赶路了。
但当他走到立政殿之时仍是来不及再见长孙皇后最后一面。
就差那幺一刻。
母子二人终是没能见到一面。
贞观十二年,二月。
长孙皇后薨世于长安,时年三十八岁。
谥——文德皇后。
——局势顿变!
虽然李世民听从了长孙皇后的遗愿,并未举行太大的葬礼也并未影响到朝政。
但随着长孙皇后薨世,他也不由得低落了起来。
而这种感觉亦是自上而下的受到了影响。
当然,这并不是代表大唐蒸蒸日上的趋势有所改变,只是李世民需要时间来调整。
虽然他看似远比原本历史之中的起势过程顺利许多。
但所冒的风险同样更大。
长孙皇后虽不能陪他亲上战场,但终是患难与共,那随身携带的毒药便能够说明她的心迹。
如今逝去,又有谁人能不悲伤呢?
但李世民调整的却也极快。
他不能停下脚步。
无论是为了心中的志向也好,亦或是为了整个大唐也罢,都不准许他就此沉沦。
最关键的是——
顾兹上奏了。
他察觉到了朝野之中的动荡。
李承干的足疾让太多太多的人都看到了翻天覆地的可能性,这是独属于投机者千载难逢的机会。
大唐朝堂如今虽然活性满满,君臣上下能力超然。
但这并不能说明其中不会出现投机者。
对于他们而言,历史上有着太多的例子,只要抓住机会能够翻天覆地那便是一朝登天。
而且最关键的是——
他们都觉着以李世民这种追求极致的皇帝而言,并不会选择让一个瘸子来继承皇位。
这一点无疑是放大了他们的野心。
李世民十分明白此事的严峻,他对于这种事实在太了解了。
很多时候,当只要有人踏出这一步之后,那发展到将来便再也无法挽回了。
他必须要终止这一切。
不过在此之前,李世民却问了顾兹一个问题:「允执,你觉着太子秉性如何?」
而顾兹的回答同样也很简单。
他不愿去考虑李世民的心思,只是如实通过李承干的性格给予回答。
——至善、至孝。
这其实就已经是很高的评价了。
李世民明白顾氏的处事风格,并未再多言什幺,而就在次日他便当朝宣布让李承干正式参与朝政,并不是如同往往常一般旁听。
想通过此举,来断了所有人心中的念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