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说实话,这很难做到。

因为他虽然与包拯见过,但两人其实也谈不上有什幺交情,甚至在热气球一事上,陆北顾对包拯还是有所隐瞒的,所以他完全无法确定开封府主官包拯对他是个什幺态度。

故此,在陆北顾的计划里,就没有把包拯当做他「反客为主」的点。

「好在,还有他的副手王安石。」

陆北顾心中暗暗思忖,到底该如何说动眼下正处于仕途上升期的王安石,来冒着风险帮助他去查此次陷害事件呢?

这位未来的「拗相公」,出了名的不贪财不好名,几乎是个没有弱点的人。

而陆北顾跟王安石的交情,虽然因为青松社的存在,比之他与包拯的交情要好一些,但仅凭交情,是不可能打动王安石的。

想要王安石用其手中的权力帮助自己进行反调查,那幺陆北顾必须要拿出足以打动王安石的东西。

想到这里,陆北顾陷入了沉思.

在他刚想出些眉目时,一阵类似编钟的声响,便响起了。

内侍们开始安静而迅速地将殿内考生的贴经卷子收上去,随后,将墨义的卷子发了下来。

跟宋庠和冯京在考前告诉他的一样,殿试的墨义跟省试的墨义完全不一样。

这种不一样,倒不是墨义题目不从《春秋》和《礼记》里面出了,也不是题目难度有什幺明显变化,而是题目形式和考察的主要方向都不一样了。

礼部省试的墨义,主要用意是筛选,所以会专门挑一些幽微深邃的题目来考,考察的是学生的辨析能力和临场反应能力。

而殿试的墨义,则主要考察的是考生「忠孝仁义」的立场,故而会将《春秋》和《礼记》糅合在一起考,而非分开单独考各自的题目。

譬如第一题,「《春秋》桓公二年载『滕子来朝』,《公羊传》谓『桓内弑其君,外成人之乱,滕子何以朝之?讥也』。然《礼记》有云『诸侯相见于郤地曰会,莅牲曰盟,未言朝聘之非』。试问滕侯于弑逆之际行朝礼,是尊王耶?是附恶耶?当何以权衡《春秋》褒贬与《礼记》典制之异同?」

这种题目,一点都不难,但考生想要入得官家的眼,就要把「尊王攘夷」这个点死死地抓住。

——因为你得通过这道题的回答,让官家看到你的立场。

若是稍微偏离点,真的在辨析方面着重着墨,亦或是为滕侯回护几句,那就完了,名次指定高不了。

陆北顾脑海中念头转动,很快就定下了「应该深掘王朝正统性与礼制冲突,以「尊王攘夷」为纲,剖解滕侯进退失据之窘」的答题思路。

他提笔写下。

「滕侯之朝,非尊王也,附恶也。《春秋》书『滕子』者,贬其爵也。桓公弑逆,天下共愤,滕侯不讨贼而反朝之,此为认篡弑为合法,《公羊》『讥』之深矣!至于儒者所言乃常礼,然《春秋》有『变礼』,即当非常之时,朝聘之礼即为附逆之证。昔管子云『礼义廉耻,国之四维』,滕侯维纲不振,故夫子削爵书『子』以诛其心。」

随后的墨义题目,也都是在考察类似的立场。

其中也有宋庠给他准备过的重点,比如「孝」。

「《礼记·檀弓》载『申生受赐而死,臣子之极也』,郑玄注『孝子不陷亲于不义』。然《春秋》闵公二年书『郑弃其师』,《谷梁》讥其『君不君,臣不臣』。若申生处郑伯之境,当守死乎?当抗命乎?试参详二经,明忠孝权变之道。」

这种糅合题,对于绝大多数考生来讲,都是完全陌生的。

因为殿试跟礼部省试不同,很多考生都拥有礼部省试的考试经验,但却没人拥有殿试的考试经验啊!

故而,哪怕从旁人口中听说了,殿试会出糅合题,可究竟出什幺题?怎幺答才是对的?重点思路是什幺?真真就是一问三不知。

再加上殿试跟礼部省试之间的间隔非常短,往往仅有半个多月的时间,所以哪怕想要转换思路进行练习,都是不怎幺来得及的。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