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此言差矣!商君之法,刻薄寡恩,岂能与三代王道相比?秦虽强一时,终不免二世而亡,可见制度再精,若无仁义为根,终究是空中楼阁。」

「他倒也未说秦制尽善,只是论其利弊.」

「利弊?」苏轼转身,袖袍带起一阵风,「他既知『戍卒叛而郡县散』,为何不提陈涉、吴广皆黔首?可见苛政猛于虎,纵有良制,亦需仁人施行。」

也不知道这算不算五代十国后遗症,总而言之,在这个时代的大宋士大夫群体中,是非常崇尚仁政王道的。

譬如苏轼那篇因自己编典故而出名的《刑赏忠厚之至论》,其实全文讲的就是儒家仁政思想,苏轼主张刑赏应忠厚至极,以仁爱之心待民,文中引用尧舜、商汤等圣王典故也是为了论证「仁可过也,义不可过也」,即仁慈可超越常规,但道义不可逾越。

正因如此,此文才会深得主考官欧阳修赏识,被誉为「抉发王道仁政之要」。

可以说这种观点,也算是某种庙堂正确吧,虽然理想总是没错,但实际来讲更偏口号一些。

「此人文章虽奇,却未免太过推崇权术,少了些圣贤气象。」

苏辙见他如此,不由莞尔:「兄长这是起了争胜之心?」

苏轼忽然语塞。

苏辙了然,文人都有傲气,越有才华的文人傲气越厉害,他这位天纵英才的兄长,在心底当然不认为别人的文章能胜过自己。

不过,既然这篇《六国论》能入得他眼,甚至认真琢磨,其实已经说明所作极佳了。

「总而言之,等今年八月考完州试后,我得亲自去泸州一趟。」

苏辙看着兄长跃跃欲试的神情,不由失笑:「你这是要去吃荔枝,还是要去会陆北顾?」

「兼而有之。」

(本章完)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