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第145章 《论苛政猛于虎》

今年四州联考的策论出题,稍微有些出乎陆北顾的意料。

是出现频率不高的「经论」。

「经论」在大宋科举策论中的地位很特殊,既不像史论那种谁都能有的没的扯两句,也不像策论那种容易干瞪眼什幺都写不出来,而是每个人都能引经据典地写一些,但写出来的东西,却差距非常地大。

概而言之,「经论」尤重考生对儒家经典的深入理解与义理阐发,其题目往往摘取经典中一句或一段微言大义,要求考生结合注疏、融汇诸家,甚至联系时务,进行条分缕析、逻辑严密的论述,最能体现士子经学根柢。

题目只有一行,源自《礼记·檀弓下》。

——子曰:「苛政猛于虎也。」试申其义,并论为政之道。

这个题目看似简短,却直指儒家政治哲学的核心,也就是「仁政」与「民本」。

它要求考生不仅要解释孔子此言的背景与深刻含义,更要由此生发开去,系统阐述何为理想的「为政之道」。

而这既是对儒家经典原意的把握,也是对大宋现实治国理念理解的发挥。

因为大家的答题进度都差不多,所以没过一会儿,考场内便响起了一阵轻微的翻动纸张声和压抑的吸气声。

谁都知道,这道题考的是真功夫,是浸读经史、体察民生的深度,非常不好答。

坐在前面的周明远此时直接就是眉头紧锁,额角见汗。

陆北顾的心神却瞬间沉静下来。

此句出自孔子过泰山侧,闻妇人哭诉其公公、丈夫、儿子三代皆死于虎口,却仍不肯离开这「无苛政」之地。孔子以此极端事例,痛斥暴政重敛对百姓造成的戕害,其酷烈甚至超过了自然界最凶猛的野兽。

此「苛政」,核心在于统治者对民的「不仁」——横征暴敛、滥用民力、严刑峻法等等行径。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