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跟常规科举考试里那些明经、明法等谁都能考的专门科目不同,制科虽然也是专门取士,但取的都是大宋最需要的人才,譬如懂经济的技术官僚、能领军打仗的文官等。
因此,制科考试的范围虽然不大,应试者的资格却放得很宽,不论是在任官员,还是山野小民,都可由宰执、枢密、三司等级别的重臣举荐参加考试嗯,「有高官推荐」这点才是最高的门槛。
当然了,已经中过进士的人也可以参加制科考试。
譬如富弼,原本是想参加进士科考试的,偏巧那年他老丈人晏殊当主考官需要回避,所以只得参加当年的制科考试。
再譬如苏轼、苏辙兄弟,哪怕中了进士,因为对排名分等不满意,又双双参加了嘉祐六年「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的制科考试,终于是入了第三等,而苏辙也因此在谏官的路上一路高升。
「多谢范公提携!」
陆北顾并没有拒绝,干脆作揖谢过。
显然,经过张方平推荐并通过了范祥本人考验的他得到了回报。
——可以让他拥有更高容错率的备选道路。
在大宋,懂经济的技术官僚是稀缺人才,更是能避开庙堂风波始终得到重用的人才类型。
因为无论衮衮诸公怎幺争斗,大宋的国家机器都是要运转下去的,而运转下去的必要条件,就是得有足够的钱。
而张方平、范祥这种走到了这条路尽头的人,也需要手下有得力干将辅佐他们完成工作,并且也需要有人来继承他们的衣钵。
最⊥新⊥小⊥说⊥在⊥⊥⊥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