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程颢霍然站起,开口道:「在下亦有同感!近日读《礼记·乐记》,至『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之句,再思《孟子》『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常觉心有所动,如鲠在喉,却又难以言明!」

他双手微擡,像是在捕捉那无形的感悟。

「这『性』与『天』,其间必有精微之理贯通!若只执着于字词考释,如何能窥见这心性通于天道的奥妙?这『理』,必是活泼泼地,如春草萌发,如鸢飞戾天,存在于万物之中,亦存在于吾心之内!」

年轻的程颢正处于思想最富灵感的萌芽期,他与弟弟程颐虽受学于时任国子监博士,那位以《太极图说》闻名的周敦颐,但此刻他的感悟其实更多的是源于禅宗心性论。

这与此时大宋思想界的儒释碰撞密不可分这种碰撞,此前陆北顾在四川与宝月大师和祖印禅师交流的时候,就已经明显感受到了。

完成了以「立文字」为核心的升级的禅宗,在心性论和本体论等哲学领域里,几乎领先了儒家一个大版本。

儒释交流,儒家学者藉此机会开始大规模从禅宗思想中汲取养分。

而暂时的落后,不意味着儒家永远在哲学思辨方面落后禅宗,反而刺激着儒家学者对于这种情况在学术上做出回应。

而最先感知到这种时代变化并试图从各自的研究方向做出回应的,就是张载、程颢、程颐这些年轻学者。

这个嘉祐元年的秋夜,正处在整个大宋思想界产生剧烈变革的前夜,只不过除了陆北顾,此时尚无人能清晰地认识到这一点。

(本章完)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