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突如其来的闯入,瞬间打断了宋堂慷慨激昂的讲课,堂内所有监生,包括陆北顾三人,都惊愕地看向门口。
紫袍大员?
这身官袍太过于唬人,以至于陆北顾还认真地想了想,这到底是哪号人物,才会这时候出现在门庭冷落的国子监里。
宋堂被打断,脸色顿时沉了下来,眼中闪过一丝被打扰的不悦。
他认得来人,但显然对这位上司如此莽撞地闯入课堂非常不满。
「不知学士驾临,有何训示?下官正在讲学。」
宋堂的声音冷了下来,虽行了礼,语气却硬邦邦的。
来人正是以翰林侍讲学士身份「判国子监」的国子监主官——杨安国。
实际上,提到仁宗朝国子监的持续衰落,是绕不开杨家的。
杨安国出身经学世家,他父亲杨光辅就在仁宗朝初年从国子监直讲开始,一路晋升到国子监丞,而等父亲致仕后,杨安国进入国子监担任国子监直讲,景祐年间升任国子监博士,皇祐年间升任「判国子监」。
而在国子监系统里,国子监的最高长官「国子祭酒」和副长官「国子司业」是不设立的,实际上的管理职责通常由朝廷委派如翰林学士、知制诰、侍讲、侍读等侍从官以「判国子监」或「领国子监」的差遣兼任,而日常庶务则由国子监丞管理。
只不过,国子监虽然是杨家的发家之地,但杨安国对这里的工作并不怎幺上心,他作为当世精通《尚书》的著名经学家,最关心的其实是他经筵官的工作。
因为经筵官是给官家讲课的,只要跟官家的关系足够好,国子监搞成什幺样并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