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盖闻牧万民者,首在择吏;择良吏者,枢在明法。自嬴秦裂封建而置郡县,百代因之若砥柱,然肌理代殊,得失粲然,足为镜鉴。

昔汉初守令得专辟属,文景之世遂有贾生敷教、文翁化蜀之盛。然其弊生豪右盘结,至孝武收察举于公卿,『孝廉』渐成虚誉,及至桓灵鬻爵,铜臭盈朝。

故曰『流品之清浊,决乎民生休戚』,张释之掌刑名,汲黯治淮泗,皆刀笔而泽苍生;房杜王魏亦非纯儒,乃成贞观之治。盖经纶贵通变,岂独守章句哉?

而考课之虚实,系乎清浊之辨。昔汉制『上计』至严,唐制『四善二十七最』至详,然吏治澄清一时,季世便虚增垦数,祥瑞竟成市货,盖因官吏天渊之故。

汉唐以来,文法之职多委胥吏。彼辈无禄养之资,有破家之能,故剥民自存者众。所谓『十羊九牧』,羊安得不瘠?

噫,昔汉宣帝云:『与我共治者,其唯良二千石乎』,诚哉斯言!」

最后一笔落下,墨迹未干。

众人便从欧阳修开始挨个传阅,每一个看到这篇《论汉唐以来吏治得失》的人,都不由地被其摄住了心神。

这篇史论,篇幅不长,却字字千钧,脉络清晰,史实确凿,直指要害!

陆北顾开篇点题便直指核心,指出治理效果的关键在于选吏,选吏关键在于明法,郡县制是吏治产生的根基,但具体运作历代不同,其得失教训,足以成为今日之镜。

而在讲了汉唐制度之后,他的笔锋直指考核制度。

汉代的「上计」,也就是地方郡国向中枢报告户口、垦田、钱谷的制度很严,唐代的「四善二十七最」考核标准极其详尽,那为什幺吏治只能清明一时,到了王朝后期,地方就虚报垦田数字,祥瑞都能当成商品买卖呢?

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官吏天渊」!

千百年来的文书法律事务都委派给胥吏,他们没有俸禄养家糊口,却掌握着能让百姓家破人亡的权力,所以只能靠盘剥百姓来自肥,而正是因为官员高高在上,吏员地位卑贱,所以对于官员的考核对他们形同虚设,甚至成为勒索的借口。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