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章 流外入流
「以『公使钱』为例,化暗为明,立定制以约束,不失为一条破局之径。」
欧阳修沉吟良久,才缓缓开口。
「然此策牵一发而动全身,『系省钱物』之内明立条目,这等于是在已然绷紧的地方支用上又划出一块,很难讲是否会有其他变故因此而生。」
大宋财政里的收入项目或名目之专款、税目等,被统称为「窠名」,里面分为系省钱物、不系省钱物、封桩钱物、不封桩钱物和无额上供钱物等等类型.
而「系省钱物」这个术语是中唐诞生的,当时藩镇节度使会独立节流赋税不上缴唐廷,唐宪宗借着一度压服藩镇的有利形势才规定了「分天下之赋以为三,一曰上供、二曰送使、三曰留州」,在财政收入上实行三级定额划分。
所谓上供是唐廷中枢的预算收入,由州郡提供上解;送使是诸道节度观察使的预算收入,亦由州郡提供解发;留州是州郡的预算收入。
而当时的军费不像宋代那样实行专款制度,如把末盐钱等收入专门用于军费开支之类,因此当时的军费都统一由度支钱开支,于是便出现了「系省」这个专门用语,到了宋代则演变成了复杂的财政预算项目里的一种,专指地方自留费用。
而之所以出现从唐代「三级预算制度」到宋代「天下支用悉出三司」的情况,自然是因为宋太祖定立的制度。
宋太祖一开始是设立转运使争夺地方财权,废除了「送使」这一环节,然后又加紧了对留州钱物的控制,下诏「诸州旧属公使钱物尽数系省,毋得妄有支费」,属于是一点都不留给地方,而到了真宗以后,尽管随着财政松绑地方逐步获得了一些财权,但始终也难以摆脱三司高度集权的财政管理体制。
所以,从「系省钱物」里面单独划出一部分作为胥吏开支,虽然方法简单易行,但从财政角度来讲,其实是有一定引发连锁反应的风险的。
「接着说。」王安石催促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