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章 谣言谶语的威力
翌日,晴空万里。
禁中后苑草木葱茏,空气清新。
官家赵祯难得起了兴致,在近侍的陪同下至后苑赏花散心,欲借这盎然春意驱散连日来的阴郁心情。
苑内牡丹、芍药正值盛期,姚黄魏紫,争奇斗艳。
赵祯信步其间,神色稍霁,偶尔驻足欣赏。
就在此时,刘恢趋步而来。
他的官职虽不高,却是皇城司内专司「采听明晦」,即收集民间流言、谶语、异闻的宦官。
历朝历代,民谣谶纬常被视作民心向背乃至造反起事的先声,故大宋亦设此职专司监听,及时禀报,防患于未然。
三年前著名的「甲午蜀乱」流言,就是刘恢提前禀告给官家的,而官家为此调度了大量人力物力,阻止了流言成真,这既是官家的决断,其中也少不了刘恢的功劳。
所以,刘恢颇得官家信任。
而从另一个角度讲,此人所禀「甲午蜀乱」流言,跟张方平的仕途起伏,也可以说有着直接的关系。
所谓「甲午蜀乱」,指的是在蜀地广为流传的一则谶语——「岁在甲午,蜀且有变」。
其性质跟黄巾起义用的「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差不多,之所以是甲午年,是因为五代时期孟知祥在成都称帝建立后蜀正好是甲午年,而淳化四年王小波起事率众攻掠州县也是甲午年。
所以,就有很多别有用心之人,预言皇祐六年,蜀地还会再次爆发战乱。
这种流言的产生以及得到重视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蜀地本身的独特性,蜀地历来地险且远,信息闭塞,而且人口众多、夷汉聚居,有着很多难以调和的矛盾。
因此大宋朝廷在遭遇反常天象和自然灾害时,对蜀地的防范也就尤为严密。
在皇祐五年,从刘恢口中得知「甲午蜀乱」流言的官家接连向蜀地派遣能臣干吏,成都知府张方平负责整顿吏治,益州路转运使高良夫负责免除蜀地三年供绢,盐铁判官燕度负责彻查川南盐井。
这些旨在安抚蜀地百姓的政策,都出于官家对「甲午蜀乱」的恐惧。
而种种举措虽然有效,但却并没有完全平息流言,因为被狄青击溃的侬智高西逃到了大理,蜀地百姓得知这一消息以后,又将其与流言联系到了一起,开始极度恐慌,甚至到了「边军夜呼,野无居人」的地步。
于是蜀地开始出现了大规模的军事调度,整个四川南部的边境寨堡都增加了一倍以上的兵力,并征发民夫紧急筑城,同时枢密院派遣陕西宋军步骑数万经汉中入蜀戍卫。
好在,侬智高最终死在了大理,并没有入侵蜀地。
阻止了「甲午蜀乱」流言成真,这件事也成为了张方平复任三司使的重要政治资本。
当然了,这都是陆北顾穿越之前发生的事情了,所以陆北顾并不太清楚。
此时刘恢面色凝重,至赵祯近前躬身行礼:「陛下,奴婢有要事禀奏。」
赵祯心情正好,见是他,知其所司职责,便随意道:「讲,又是何处有了什幺怪力乱神之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