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若是对方懦弱退让,则可同样宣扬宋国士子畏夏如虎。
但徐舜卿却没料到这年轻人应对得如此得体,条理分明,反让他落了下乘。
「非也,二者皆非,不过是让徐某想起当年之事了.徐某十余年前也曾赴开封参加过省试,只可惜当时考官有眼无珠,未能得中。」
他看着当面众人,话锋一转道:「不知诸位,可否也有如徐某当年一般落榜者?」
陆北顾眼神一凝,几乎刹那就明白了对方的用意。
果然,徐舜卿继续说道:「若是有,不妨来夏国一展抱负,我夏国素来惜才,若是肯来,高官厚禄、豪宅美婢,不过等闲之事罢了,何必在宋国苦苦煎熬?宋国科举不过是拔擢些读死书的榆木脑袋出来,向来是埋没真英雄的。」
在场众人,有通过了省试的,自然也有没通过的。
对于通过省试的人来讲,徐瞬卿的招揽毫无吸引力,因为他们必定中进士,而大宋同样优待士大夫。
可那些没通过省试的人呢?听了这话,又会作何感想?
要知道,在大宋残酷的科举考试制度下,对于绝大部分士人来讲,连着考几十年都无法通过礼部省试,这才是常态。
即便是苏洵、曾巩,不也考了二十年嘛,今年也就曾巩通过了,苏洵照样没通过。
所以,这些落榜的蜀地士子,没有谁就真的有信心,今年考不上,再过两年就一定能考上。
而这些落榜的蜀地士子其实都是认为自己有能力的,毕竟能来参加礼部省试的,最差也是各州前五,在自己的故事里,都是万中无一的天才。
那幺自己有能力,为什幺没通过省试呢?
反思自己缺点的人肯定有,但绝大多数人,还是会认为考官有眼无珠,亦或是天气等因素.而这次宴会上,再看到通过省试的这些同乡的春风得意之色,他们的心里必然会有嫉妒、失落等情绪,这是人性。
而夏国确实是重视人才,有着张元等被「千金买骨」的先例在前,「高官厚禄、豪宅美婢」这些优厚待遇,只要来投奔,夏国是真的会给。
故此,徐舜卿的攻心话术,几乎瞬间就起了效果。
众人虽然没有内讧,但「没通过省试」的这拨人,态度悄然已不再如刚才那般。
见对方众人被自己一席话给分化了,徐舜卿踱步至窗边,负手望着窗外汴京夜景,声音带着几分刻意为之的感慨:「徐某当年初到夏国,始觉人在异乡,颇为彷徨,幸得张中书劝慰,言『英雄何愁无用武之地?』,而亲身经历好水川之战后,更觉张公英雄气概,彼时作《英雄论》一篇。」
「徐御史既已投夏,何必再提旧日文章?」有人冷不丁地问。
「此言差矣!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徐舜卿转身,极有信心地说道:「徐某虽身在夏国,却始终以文章自许,今日既然有缘相逢,何不藉此机会,以文会友?」
说是以文会友,但其实是徐舜卿自负才学,打算压这些通过省试的蜀地士子一头,从而更进一步,彻底涣散对方的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