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虞想要的,是做点实事。
因为他和朝堂上大多数官员不同,他在甘陵见到过无数饥民,也亲手安置过上万流民。
以前刘虞邀过清廉之名,但那种虚名从来没得到过百姓真心拥戴。
但自从和刘备一起在甘陵安置流民,得到了流民真心实意送上的那些野果野味之后,刘虞对钱粮财货以及各种虚名就都没啥感觉了。
刘虞想要的,是真正意义上的仁善之名。
他想再次看到庶民眼里有光,再次得到庶民发自内心赠送的微薄礼物——当年甘陵的野果其实又酸又涩,但那是刘虞吃过的最美味的东西。
同样是邀名,同样是想要身后美名,但这不一样。
人都会成长,都会改变,都会去寻求毕生追寻之道。
尤其是三四十岁的男人,若是寻不到自己的道,即便衣食无忧也不得心安。所谓中年危机,危的不是养家糊口的难,而是内心迷茫无志可伸的困惑。
——不是有志难伸,而是无志可伸,因为没找到自己的路。
但若是寻到了自己的路,心中便不会再有茫然迷惑之乱,即便贫苦艰难,也总能神定心安。
这便是四十不惑。
刘虞想要的,便是神定心安。
行仁善,其实也是会上瘾的。
也正因为如此,刘虞才一直支持刘备。
「陛下,臣请辞光禄勋之职……臣进此策并无私心,请陛下准臣自领典农校尉,委臣于边州屯田,以观其效。各军政财税事务,也可参照臣之本效逐步增改,此乃强军活民之策,绝不可因难而废!」
刘虞没有回应袁基,而是自请调职,自己先做这典农校尉为样本,让朝廷根据自己的样本来调整具体事务。
连光禄勋都不做了,所谓私心自然不攻自破。
刘虞以身入局,直接使得袁基哑口无言。
反对派一时间确实找不到反驳之处了。
天子大喜,正准备顺着刘虞的话开口将此事落定,但此时,变故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