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广宗城内的黄巾,已经是谁的话都不会听了。
若不是刘备在张角棺木前躬身相祭,若不是张梁对刘备依然保持着尊重,恐怕刘备都无法出城。
城内的黄巾完全不相信朝廷,张梁虽说是他们认可的领军之人,但张梁也无法让黄巾投降——他没有张角那样的号召力。
张宝那边其实也一样,张郃也无功而返。
见此情况,刘备只好劝告张梁,让其杀了郭典,将郭典置入张角棺木葬于城南,并将张角改葬到甘陵境内清河东岸——只有这里的妇孺才能守住张角的墓,总不能让大贤良师的墓葬天天染血吧?
大贤良师要的是太平啊……
张梁同意了。
张角死后,两地黄巾不再闭城自守,而是频频出击攻打冀州各家,之前围驻于下曲阳的冀州各家私兵也被击破,退到了魏郡。
而甘陵境内,清河东岸的墓葬没有署名,墓碑上只写了太平二字。
……
另一边,南阳太守秦颉杀死张曼成后,南阳黄巾推举赵弘为帅,再次占据宛城。
朱俊与秦颉合兵一万八千人,继续围攻宛城。
但从六月一直围城到八月,始终没能取得胜果。
豫州刺史王允建议召朱俊回京,另选他人。
但司空张温上疏说:「当年秦用白起,燕任乐毅,都是旷年持久才能够克敌。朱俊讨颍川已有功效,临阵换将是兵家大忌,应该给他时间,下诏催促就是。」
于是刘宏下诏严厉催促朱俊。
朱俊担心落罪,不计伤亡挥兵猛攻,总算是杀死了赵弘。
但南阳黄巾又推举了韩忠为渠帅,又一次将朱俊击退,三度占据宛城。
朱俊此时伤亡过大,兵力已经不足以围城了,只能解散城围,在城南筑造土山,每天鸣鼓呐喊,摆出从西南方向进攻的态势。
解了城围之后,黄巾全都赶赴西南方向迎战,而朱俊却带了五千精兵进攻东北,一战登城而入。
韩忠退守内城,请求投降。
朱俊的军司马张超以及南阳太守秦颉都觉得可以纳降,但朱俊不同意。
「纳降反贼不能使人向善,讨灭他们才能惩其恶。现在如果接受他们的投降,那就滋长他们造反的意念,给他们有利就造反,不利就乞降的想法,这是纵敌长寇,不是良计!」
朱俊说完便下令继续进攻,但一连数日都无法攻克。
见难以攻破,朱俊又对张超说:「贼人被我等合围,又求降不得,自知必死,所以万人一心……既然如此,那便把包围撤除,集合部队进城。韩忠见包围解除,定会突围,等他们出来,兵心自然就散了。」
于是又下令解围。
韩忠见包围解除,果然引军出城,朱俊乘势侧击,果然得了大胜,并趁胜追击十余里,斩杀一万余人。
韩忠等人再次请求投降,但朱俊强令秦颉杀了韩忠。
黄巾余众无法自安,又推举孙夏为帅,聚齐数万黄巾反攻,再再再次占据了宛城。
磨了四个多月,黄巾连续被杀了几个渠帅,南阳腹心之地打得稀烂,朝廷军队死伤过万。
但宛城,直到十月依然在黄巾手中。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