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博坦然受下后,才回礼道:「尧封、君采不必多礼。」
一旁的张四维跟王崇古也拱手:「霍都御史、石侍郎。」
五人一路寒暄,穿厅过巷子。
石茂华最是殷勤,一路上活跃气氛。
杨博作为魁首,自然明白其所求,不咸不淡道:「此前兵部尚书缺位、侍郎肺疾,这些时日,倒是辛苦君采了。」
略微点了一句石茂华的功劳,后面的话就留给别人接了。
王崇古闻弦知意。
昨日廷议后,协理京营戎政的位置,已经成了众皆瞩目的焦点。
对于很多朝臣而言,京营最好是攥在兵部手中。
譬如当初的赵贞吉,霍冀,提议撤除京营总督,让文臣总理京营戎政。
可惜穆宗皇帝不愿意。
这个想法告吹之后,朝臣的期望,基本上都是,保持着京营现在半死不活的样子,便是最好。
没事给皇帝举举仪仗,修修陵墓,就够了。
否则,中枢周边养一支强军,是要对付谁?
如今赵孔昭即将致仕,总要有个人选出面,压制顾寰才行——顾寰在京营沉寂了半年,已然开始蠢蠢欲动了。
王崇古不动声色道:「赵侍郎肺疾可有好些?」
石茂华扼腕:「夏日热痰,难了。」
肺病一般冬日多发,熬过冬日就能再好转一段时间,但现在是夏日,半点没有好转的迹象,那就基本没得救了。
王崇古作为兵部尚书,只能跟着叹息一声:「我前日才入京,对部中事务不甚清楚,如今京营大小戎政之事是谁在处置?」
石茂华轻飘飘接过话:「小事是兵部司务厅和几位员外郎处置,处置不了,便是我出面。」
王崇古点了点头:「若是赵侍郎不能好转,咱们部里恐怕得早做准备了,机务繁忙,缺位太久不是好事。」
几人各有心思,一路说着便走进了会馆。
这时候,右都御史霍冀冷不丁开口道:「不止兵部有人选,内阁也有人选,皇帝八成也有想法,人选太多了,此事多半是要廷推了。」
霍冀虽然也是协理戎政,但是都御史的协理,和兵部的协理却不同。
能纠察、罢免、弹劾,但对于具体军备上的事,却不太插得上手。
杨博闷头在前走着,见众人突然没了动静。
擡头一看,见众人都盯着自己看。
杨博迎上众人的目光,微微偏过头,有些无奈道:「我明日第三次请致仕,陛下就不会再留我了。」
言外之意,反正就是要致仕了,什幺协理京营、什幺廷推,都跟他关系不大了。
不是不愿意管事,实在是到点了,无能为力了。
杨博说的也是实情,众人自然都知道。
石茂华当即将目光转向了张四维——接下来内阁的席位,就是这位上去了。
张四维倒是没什幺避讳,只是有些担忧道:「就怕虞坡公致仕后,陛下故意拖延时日,等到廷推后再让我入阁。」
廷推向来是三品以上的九卿、侍郎、都御史等,再加上佥都御史、祭酒。
但人头是一样的,话语权却不同。
张四维在不在内阁,反倒是极为关键的影响因素。
霍冀按捺不住,冷哼一声:「内阁的张居正、高仪之辈,尽是幸进之臣!」
「不思大局,整日谄媚献上,必有果报!」
如今皇帝与文臣有了共治的趋势,乃是不知道多少代治世能臣争取而来的。
何其难得!?
难道还想回到太祖之时,如同宰杀鸡鸭一般,凌辱朝臣吗?
别看如今这位皇帝满口仁德道义,可真要给他大权独揽,什幺样还是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