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的清晨,文华殿如常廷议,而张居正手中拿着一本奏疏,反复的斟酌了下才开口说道:「这本奏疏和我有关,江南仕子举人何心隐,集会于福建,声称要:持正义,逐江陵去位,一新时局。」
集会的地点尚不可知,但是集会的内容是要持正义的武器,将张居正逐出,再塑天下新格局。
何心隐口号已经喊出去了,而且应者云集,声势一时无二。
「我和何心隐有旧怨,嘉靖三十七年,我还在国子监任司业,现在南京提学官耿定向,就是崇正书院的山长耿定向,引荐了我跟何心隐在显灵宫会面,我二人道不同,彼此唇枪舌战了一番,不欢而散。」
「现在,他要持正义驱逐于我。」
朱翊钧稍微琢磨了说道:「清君侧?」
清君侧,在大明朝是一个碰都不能碰的滑梯,当年燕王就是打着清君侧的名义,清着清着就自己做了皇帝,这清君侧就是造反的由头罢了。
张居正面色复杂,思忖再三才说道:「他还不是清君侧,他的意思是…教养代君主。」
「什幺玩意儿?!」万士和目瞪口呆的问道,这是什幺流派?简直是闻所未闻!
张居正和何心隐曾经辩经,可谓是互相痛骂了一顿,他对何心隐的学说非常了解,他反复斟酌之后,才说道:「能以先知觉后知者,为率教、率养,在国可为一国之君主,在学校可为一校之学长,在社会可为万民之师、万民之主。」
「率教、率养,就是闻达于先的人,可以率天下教育的学长;率养,就是能够供养天下之人,比如这个商贾,他就说:商贾大于农工,士大于商贾,圣贤大于士。」
朱翊钧听到这里有些疑惑的问道:「先生,朕不明白,一个学说至少在逻辑上应该讲得通顺,那幺他要以教养代替君王的统治,就是用率教们、率养们管理天下对吧。」
张居正俯首说道:「陛下圣明。」
传统儒学士们构建的尊贵卑贱的等级标准是,士农工商为国之四个柱石,上面是君王,而何心隐的学说是,圣贤最大,其次是士人,然后是商贾,最后是农工。
这个标准,泰西看了直呼同道中人。
「那谁来判断,率教、率养、圣贤呢?或者说率教、率养、圣贤的标准是什幺?」朱翊钧疑惑的问道。
张居正斟酌再三,俯首说道:「回禀陛下,按照何心隐成立的聚和堂而言,聚合堂的率教和率养,都是由何心隐自己任命的。何心隐判断谁是率教、率养、圣贤,或者说圣人内心的标准,就是率教、率养、圣贤的标准,皆由心证,谁是圣人,谁就来定这个标准。」
何心隐成立了一个聚合堂,任命了两个率教、率养,然后经营的还不错,要把这套推行到天下来,四处兜售他的教养理论,找到了张居正,张居正给他一顿臭骂。
「那圣人呢,圣人的标准是什幺,或者谁来担任这个圣人呢?」朱翊钧琢磨了一下问道。这个圣人的权力怎幺越看越熟悉,他看了看自己身上的五爪龙袍,又看了看桌子上的万历之宝的印信,再看看张居正和六部明公。
张居正回答道:「他自己。」
「他原来想做皇帝啊!」朱翊钧终于听明白了。
他还以为能听到君主立宪制类似的理论,哪怕是装装样子,搞一套类似于选民的东西出来,朱翊钧也觉得他这套东西还有点内容,可是皇帝听了半天,何心隐是要自己做圣人。
哪怕是何心隐能说出: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非一姓之私也;国朝非一家一姓王朝,天下万民之天下,天下人之天下;这类的话朱翊钧也多少能够认同一些,觉得何心隐的说辞还有些进步之处。
可是何心隐显然不是这个意思,他就是想做皇帝罢了。
「这个何心隐是泰州学派的人吗?」王崇古眉头紧锁的问道。
张居正略显无奈的说道:「是。」
「难怪。」王崇古平日忙于政务,还要赚钱,还要花天酒地,只是听说过这群人的观点,但是从没有深入研究过,他也是越看越像,何心隐和张四维的思维方式,实在是太像了!
果然都是这个学派的忠实拥趸。
王崇古立刻说道:「下令拿人吧!妖言惑众,整天印一些帖子蛊惑人心,杀了他都是便宜他!我提议,抓拿归案,斩首示众,毁天下非官式书院,禁聚徒讲学;得盗即斩,以正天下风气。」
「王司寇,这是不是有些激进了?」张居正看着王崇古,试探性的说道。
王崇古立刻摇头说道:「如此妖人逆犯,还不速速擒来,更待何时?」
张居正摆了摆手说道:「我是说,毁天下非官式书院,禁聚徒讲学之事,是不是有点太过激进了,这个何心隐本就是逃犯,自然是要抓的。」
何心隐执私刑滥杀,永丰县衙将其抓捕归案,最终判绞刑,后改为充军,程学颜搭救何心隐,何心隐逃脱,这是个逃犯,自然要抓的,但是毁天下非官式书院,禁聚徒讲学,着实是没这个必要。
王崇古重重的叹了口气说道:「元辅申旧章,整饬学政,这等妖言蛊惑邪说,理应一体查禁为宜,诸位明公是不知道这种学说的危害啊!」
「有些东西越禁,流传甚广。」海瑞说了自己的观点,有些东西越禁反而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