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北方需要营兵镇守,而且依托于军屯卫所存在的二十七个步营,即便是解散,也就是返回卫所,还能种地活下去。

可沿海地区地区的营兵,可没有那幺多的军屯卫所做兜底了,两百年兼并,稍微富裕一点的地方,军屯卫所的田产,早就被兼并一空。

「其实还有个路子,大臣们都没说。」朱翊钧笑着说道:「养不起的时候,营兵搞天下均田好了。」

张宏真的一点都不敢接这句。

矛盾的演变具有不可预知性,这是普遍存在的性质决定的,因为构成一个矛盾的小矛盾实在太多了,没人知道会发展成什幺样。

营兵天下均田的过程,一定会变成群雄蜂起、逐鹿中原的军阀乱战,最后的结果就是生灵涂炭。

「大臣们讲的对。」朱翊钧朱批了侯于赵等人的联名奏疏,先把已经达成共识的九边二十七营做好,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再议沿海备倭步营之事。

饭一口一口吃,路一步一步走,朱翊钧还很年轻,他一点都不着急。

「报!陛下,安南塘报!」一个缇骑匆匆忙忙的跑进了晏清宫御书房,将火漆封好的信筒呈送到了御前。

朱翊钧检查火漆,打开了信筒,查看了书信火漆印绶后,仔细看起了塘报。

来自征南大将军陈璘和征南将军骆尚志的塘报。

安南平安王、摄政王郑松,征调了足足十二万大军,号称三十万,从升龙城向着海阳城和广安城而去,试图一举夺回海阳和广安城。

骆尚志是先锋,广安和海阳二地,他只有三千人,他沉着应对,从广安撤军,集中力量防守海阳。

如果打不过,可以从水门直接出海离开,广安则需要走一段河道,才能入海。

「这个名叫杜桧的家伙,真的不是海防巡检发展的细作?!」朱翊钧看着战报,总觉得这个杜桧的所作所为,都太像大明细作了!

骆尚志打广安的时候,杜桧不动如山;

等到广安被大明军攻破,杜桧觉得独木难支,转进如风,望风而逃;

郑松组织了足够的兵力,以十二万击三千,无论怎幺看,优势方都是安南。

骆尚志也搜集到了足够的水文地理,做好了撤退的准备,准备返回姑苏岛主营,等安南军再而衰,士气不在的时候,再取广安和海阳。

这个时候,意外发生了,杜桧领兵两万,贪功冒进,急速行军,直扑海阳而来。

十二万人的确太多了,骆尚志手下三千人绝不是对手,可杜桧就来了两万。

墩台远侯将情报传来后,骆尚志还以为其中有诈,有埋伏,是郑松在诱导三千陷阵先锋出城作战,一举歼灭。

但最终骆尚志确定,并非设伏,杜桧真的和后军相距甚远,战机稍纵即逝,骆尚志没有犹豫,果断在必经之路的鱼嘴滩设伏,一举击溃了杜桧。

这次的击溃,引发了总溃败,后军根本不知道前面发生了什幺,就遇到了大量的溃兵,大明打过来了,本就人心惶惶的军队,很快就变成了,谁逃得慢,谁就是殿后的场面。

「戚帅给朕讲戎事,就总是说:撤退时,最大问题,就是谁来殿后,强军自然是精锐殿后,弱军是谁跑得慢谁殿后,但这些跑得慢的军兵,又不傻,他们会举手投降。」朱翊钧想起了戚继光讲戎政讲的内容。

这安南军队的表现,让朱翊钧扶额。

「首里侯也觉得有点怪,专门询问过了,杜桧不是海防巡检发展的细作,这个杜桧,他的母亲和郑松的母亲是亲姐妹。」张宏专门了解过,真不是细作。

郑松的母亲出自广南阮氏,是安南南方最大的军头,郑松的母亲叫阮玉宝,而杜桧的母亲叫阮玉丽,是同父同母亲姐妹。

郑松对母亲十分感激,因为在安场营大火中,她的母亲为了保护他而死,郑松成为了郑主之后,做了很多纪念母亲的举动。

这杜桧,就像是有了免死金牌一样,所以弃城而逃的他,仍然可以带兵。

杜桧贪功冒进,因为他理所当然的觉得,只要十二万大军的消息传到了海阳城,抢够了财货的大明军自然会撤离。

这样一来,杜桧只要足够快,就能独占收复失地之功,弥补之前弃城而逃的罪责。

杜桧完全没料到,骆尚志和三千陷阵先登营兵,非但没有逃走,还主动出城作战,打了杜桧一个措手不及。

「他怎幺敢如此小觑骆尚志?那可是娄虎啊!他是个小人,就理所当然的以为,别人和他一样,是个小人?」朱翊钧对这一战的结果,有些哭笑不得。

杜桧贪功冒进,而且还轻视大明军,这一次的大败,是真的活该!

郑松领十二万大军铩羽而归,骆尚志和陈璘关于是否追击,想法有点不太一致,骆尚志想乘胜追击,而陈璘作为主帅,最后的决策是步步为营。

「都是大明的好儿郎。」朱翊钧给了朱批,陈璘不让追击,骆尚志面对泼天的军功,服从了军令。

就是李如松这种刺头,打仗的时候,也不会违抗军令行事,这就是当下大明军容耀天威的根本所在,军纪严明。

(本章完)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