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哪个江湖骗子,明明是海寇,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甚至连大明的船他都劫持,类似于郑和平定的海寇陈祖义,若是陈祖义这等海寇,骗到了朝廷的爵位,那会被编入大明笑话锦集里,被人世世代代嘲笑的。
朱翊钧不怕被人骂,但是被人笑话,他是万万不能接受的。
慎重是必然的,殷正茂、陈璘、张元勋、邓子龙等海外勋爵,都是经过了漫长的时间去检验他们在海外的所作所为,最终确定授予的,连徐渭许文长都没能混到一个爵位,可见大明爵位的珍贵。
「以海外功勋封爵,可有难处?」朱翊钧询问起了礼法。
「并无难处,陛下。」万士和面色极为古怪的说道:「陛下,其实郑和与刘永诚这两位贤宦,曾经在永乐十一年被封为了侯爵,可惜的是,在宣德年间,修订太宗实录的时候,二位因为是宦官,最终不得恩赏,不见实录之中。」
「啊?」朱翊钧呆愣了下。
刘永诚,朱翊钧还真的知道这幺一号人物,此人擅长骑射,在成祖皇帝北伐的时候,屡次在军中任偏将,宣宗时候,更是扈从明宣宗平定了汉王之乱,在明英宗时,镇守甘肃凉州等地,数立战功,也与左都督马亮等帅师征兀良哈,战功卓着,与郑和齐名,是大明少数拥有军事天赋的奇才。
朱翊钧知道郑和,知道刘永诚,但是他还真的不知道,成祖文皇帝甚至给他们封过侯爵。
他们俩是宦官。
「扳倒了号称立皇帝刘瑾的宦官张永,在平定了安化王朱寘??之后,引用了郑和、刘永诚封侯之事,乞求明武宗封侯,内阁以非制格之,张永非常沮丧,连平定安化王之乱的恩赏都推辞了。」万士和说起了一件旧事。
这件事是被记在了明武宗实录之上,当时内阁的奏疏批文仍在,内阁的质疑,主要是非定制,而不是郑和和刘永诚没有封侯,而且平定安化王之乱的张永,怎幺能和屡次出使西洋,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的郑和,以及立下了累累战功的刘永诚相提并论?
但,郑和与刘永诚这两个宦官封爵之事,的确是存在过。
万士和查遍了旧档,也只在《非幻庵香火圣像记》中找到了郑和曾经获封侯爵,郑和过继来的儿子郑义继承了侯爵,后来被褫夺,改为世袭恩荫锦衣千户。
《非幻庵香火圣像记》是郑和第七次下西洋副使周满在南京碧峰寺留下的碑文。
孤证不证,过去的时间太久了,没有太好的办法去考证了,但也没关系,如果有人反对,那万士和就把这件事拿出来说道,不许开窗户,他万士和就掀屋顶!
当他要掀屋顶的时候,自然会有人出来折中,还是开个窗好了。
给宦官封侯,不仅仅是武勋们不想答应,和宦官们斗了千余年的文官们也是不肯答应的。
「如此,那就有劳万太宰了。」朱翊钧听闻之后,把这件事交给了万士和,万士和显然是早有准备,别的不敢说,礼法这块儿,万士和真的是三只手指抓田螺,手拿把掐。
「还有一事,那便是分红的帐,到底谁来核算?」朱翊钧问到了一个关键问题,分红的帐,到底谁来算,如果是商行们算,朱翊钧毫不怀疑,这些个船出海,个个都得赔钱,海贸的确利厚,但是这帮个商贾,为了少分红,甚至不分红,会把帐做成平帐,甚至是赔钱的帐本。
谁来算帐,谁来核发分红,就成了燕兴楼交易行最大的困境。
这个问题,王崇古也没有太过深入的谈论,是他没想好,不是不敢谈,如果朝廷来算这个帐,那显然朝廷要担这个责任,无论是船沉了、货物受潮发霉贬值、甚至是被海寇哄抢等等原因,导致的亏损,那些个持有船舶票证之人,绝对会把责任扣到朝廷的头上。
到时候又是一地鸡毛。
可是朝廷不算这个帐,这个分红,就毫无意义,因为具体经营的商行,一定会做出欠帐来,分红?不找你要钱就是好的了。
「不如,让松江远洋商行来算这笔帐吧。」谭纶思考了片刻说道:「松江远洋商行,是个行会,他们来算这个帐最为合适,朝廷只负责审计,这样一来,王次辅担心的问题不会发生,同样,朝廷也有监管之权。」
「这个想法好!」张居正闻言也是眼前一亮,双手一拍,赞同了谭纶的说法。
朝廷是不想担太多责任的,这是必然,可是必要的审计监管,必然要做,那幺这个背锅的人,半官半民的商行最为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