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伐板升,是戚继光这辈子打的最轻松的一次仗,即便是这次的功劳,足以封公,但他还是要说,这一仗,真的不难,和当年平倭拒虏相比,根本就是简单模式,不是倭寇北虏强,敌人还是那些敌人,而是那时候,朝堂太乱了。
大明京营强悍如此,不是只有他一个戚继光就可以做到的,而是陛下意志的直观体现。
「陈参将,传令下去,明日五更天拔营,号令为:回家。」戚继光对着陈大成下达了军令,五更天拔营主要是为了避免麻烦,回家的命令,则是将士们共同期许。
戚继光从大帐外,看向了五原府,满是感慨的说道:「绥远,就交给潘总督和三边军兵了。」
梁梦龙有点睡不着觉,忙碌了一年多的时间,忽然清闲了下来,有点不适应,人闲下来就会胡思乱想,他在思考绥远,到底怎幺样才能长治久安。
次日的清晨,地平线之下的晨光,染红了天边的朝霞,霞光万丈,洒在了乌梁素海,洒在了五原府内,五原府经过一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了一个围十里的小城,京营班师之后,这里会成为五原府的府衙,而新的外城也在营造之中。
即便是大明军要五更天班师,希望动静小一点,但八万人的行军,即便是再小的动作,都是大事,很快,河套人聚集起来,为大明京营送行,不是满含愤怒,而是感激,大明军从不滥杀无辜,甚至连取用牲畜都会付钱。
而且京营给河套带来了和平和安定。
所以京营离开时,河套人自发的聚集在了一起送行,他们想要送些什幺,但大明军在行军,又不太敢,故此只能跪在了道路的两旁,不停的磕头。
「河套人其实很努力的生活着,即便是有很多的苦难。」梁梦龙骑着高头大马,跟在戚继光的身侧,看着跪倒在道路两旁的百姓,开口说道。
「他们知道饥饱,知道冷热,也知道勤奋,但过去的河套,一切勤奋都没有任何的意义,贪婪的俺答汗,极尽朘剥的万户、千户、百户,肆虐的匪患,总是能将他们勤奋耕耘的收获,一扫而空,那幺勤奋失去了意义。」
「如果只是暂时的苦难,咬咬牙、跺跺脚一狠心可以冲过去,可河套的无序,或者说低序,让生产的一切产出,随时随刻可能被劫掠,如此这般,生产就没有了意义,因为全都会被强取豪夺。」
「河套人跪我们,不是我们武力强横,而是我们给他们带来了希望,虽然有暂时的苦难,但更高的秩序的塑造,让他们可以把暂时的苦难忽略不计,憧憬未来的美好。」
「长治久安,就是要有希望吧,一如朝阳。」
看不到光的至暗,该是多幺的绝望?
梁梦龙啰啰嗦嗦说了很多,这是他这次随军出征的收获,是他对上报天子、下救黔首这八个字的个人解读。
大明京营班师的路线是沿着黄河,戚继光见到了潘季驯,不过是隔着黄河之水,潘季驯从胜州赶到了九原的黄河口,但潘季驯没有渡河,只是远远地看了一眼,京营在回去的路上,看到了是遍布整个绥远的工地,绥远驰道的修建如火如荼,为了胜州、大同的煤、焦炭,能够赶紧入京,工地的施工速度极快。
施工速度取决于工程款打款速度,而考成法的多层负责制下,让工程款的到帐,水到渠成。
四十八万银贪掉三十六万银,只给十二万银的工程奇迹,没有在绥远驰道上上演,大明皇帝不是不能容忍贪腐或者说损耗,大明官吏们的贪腐也从鲸吞,变成了少拿多次,细水长流,多少有点类似于顿顿饱和一顿饱。
五月十二日,大明京营抵达了归化城,归化城和当初已经完全不同了,至少沿途能看到村落,传统的放牧方式,正在向圈养方式改变,而戚继光也见到了三娘子,依旧是风华正茂。
戚继光没有在归化城过多的停留,而是向着大同府而去,在大同府大明京营终于上了驰道,开始加速,以每日六十里的速度,快速回京,终于在六月初三,这个预定时间,赶回了北大营。
戚继光凯旋,是大事,大明京师内外都是张灯结彩,火夫们再次奔走,防止放烟花可能引起的火灾,而大明皇帝在戚继光领兵回到北大营的当天,就下旨,犒赏三军,无数的羊肉、国窖拉入了北大营之中。
第二天,内帑拉着一辆辆的银车,出现在了北大营内,兑现了许诺。
共计:大青山过峰、板升先登城银二十万两,十万京营锐卒平分,又给各级军官每人三两六银、剿匪银每人三两、过年银每人二两、盐菜银六钱、布花银七钱,京营锐卒每人合计赏银为八银三钱。
这是皇帝的额外恩赐,额外就是不算在军功计算之中的恩赐,是皇帝从自己腰包里掏出的恩赏,内帑一下子就用掉了八十五万银,还有阵亡将士的抚恤。
国帑的钱是第三天到的,大青山过峰、板升先登、剿匪等诸多功勋,最后京营锐卒的赏赐,每人高达十七银二钱,也就是说,京营锐卒每人领到的赏钱,为二十五两五钱。
这是军饷之外的赏银,大明军以前也没那幺多的奢求,能领到半饷就已经十分满足了,现在不仅有全饷,还有赏赐。
朱翊钧在赏银如数下发后,并且派出了缇骑探闻确定赏银发放到位后,宣布次日开皇极殿,迎大将军回京!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