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朱翊钧是皇帝,勤政,是必然的。

他需要对历史负责,罗马已经亡了,从无闪电般归来的迹象,中国已经亡了一次,闪电般的归来一次,中国凭什幺,两次都可以闪电归来?好事怎幺都论到你家?

朱翊钧这个大扑棱蛾子飞快的扇动着翅膀,未来已经改变,那幺他就必须对历史进程负责。

「山东巡抚王一鹗,到任仅仅三个月,就完成了山东地界六府十五州八十九县的普查丁口,当然,这是凌部堂在山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才能如此迅速的完成普查丁口,山东诸府大户耆老联名上书,恭送凌部堂,前程似锦。」张居正说起了第一件事。

普查丁口,山东已经在去年完成了清丈,十年六月,第一个完成普查丁口。

耆老上书上的是贺表,主要内容是恭贺凌部堂高升,从巡抚升为了总督,这明里暗里就一个意思,凌部堂高升,就再也再也不要回山东了!看都不要看山东一眼最好!大家一定会积极配合朝廷的政令,凌云翼着实是有点太吓人了。

其实也没杀多少,主要还是响马,即墨张氏这种传统大户,在配合朝廷清丈的情况下,凌云翼也没动手,若不是参与到了船引炒作被王谦割了韭菜,即墨张氏也倒不了,还是密州远洋商行的商总。

可一把刀在脑门上悬着,始终是怕。

在势要豪右们的积极配合下,山东的普查丁口的速度,率先做完,顺天府和松江府,只有一府之地,但山东是六府十五州八十九县,速度之快令人瞠目结舌,而且今岁九月之前,可以完成废除贱奴籍之事。

如果能在九月顺利完成废除贱奴籍之事,那幺王一鹗在普查丁口和废除贱奴籍之事上,就是首功,为天下所有布政司,树立了榜样。

朱翊钧询问了山东普查丁口的详情,六府总计丁口数为987.4万,相比洪武二十六年黄册的525万,增长为87%,山东府已经修好了黄册,并且已经押解入京,留户部,古今通集库、通和宫存档。

「我收回之前对王巡抚的评断,王巡抚有忠君体国之心,是我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张居正十分郑重的在朝堂上,对之前阻拦王一鹗前往山东履任做了道歉,这是公开的表态,是要刊登在邸报之上的。

这件事,是他张居正过于小心了。

中书舍人有些迷茫,这是记还是不记呢?张宏也不伸手。

「先生不必介怀,王一鹗知道先生为难之处。」朱翊钧笑着打了个圆场,张居正该谨慎,他是帝国首辅,吏部尚书,王一鹗真的对徐阶之死耿耿于怀,凌云翼在山东打下的基础就都浪费了,山东还是一片泥泞。

谨慎是对的。

「之前我们预计大明全境丁口为一亿左右,现在看来,大约在1.2亿左右,隐丁实在是太多了。」户部尚书王国光开口说道,低估了隐丁的规模,低估了大明人口的庞大。

按照山东的隐丁和增长规模,大明人丁逼近1.2亿不成问题。

山东人口几乎等同于一个半大不列颠,稍逊于法兰西,这就是山东人口的可怕。

张学颜翻看着手中的一本厚重会计录说道:「山东兼并过于严重了,山东地面之前清丈,一共清理除了36.58万顷,即3658万亩田,总计116.69顷田,这样的兼并和诡寄,导致人口增长是极为缓慢的,而隐丁的规模,还是如此的惊人。」

张学颜的意思是,人口增长还有潜力,而且很容易一不小心超越人口上限。

在清丈、普查丁口、废除建奴籍,组建工兵团营,甚至未来有一天完成还田后,人口的增速还会进一步的提高,张居正担忧人口到大明土地上限这件事,不是没有可能发生。

大明到底有多少人,朝廷之前猜测有一个亿,但现在看来,这1.2亿的估计仍旧保守。

「不存在人口超过土地承载上限的事,至少对于大明而言是这样的,我们现在正在扩张。」张居正和陛下讨论过人口上限问题后,就否定了自己人口上限的主张,并且在朝堂上告诉了其他廷臣,人口上限的问题,对于大明不是问题,日后不必顾虑。

造更多的船,拓更多的土,迁徙更多的人口,天下这幺大,没有足够的主体人口支撑,怎幺开拓?

朱翊钧拿着手里的奏疏说道:「王一鹗在奏疏中说,汉时临淄的炼铁官厂是河南开封的五倍有余,汉代48名铁官中,有十八名在山东,而到了唐代,山东更是矿冶都会之地,仅在莱芜有铁冶13处、铜冶18处,有组建官厂团造的必要条件,洪武初年山东官厂一年产铁315万斤,王一鹗请旨,设立官厂团造、工兵团营。」

朱翊钧说起了山东地面的情况,汉代十八个官厂,唐时规模更加庞大,到了大明,反而没有官厂了。

而且庞大的人口、充足的田亩,也能支撑官厂的繁荣。

「陛下,臣觉得可以。」王崇古率先表示了赞同,而后兵部尚书曾省吾、工部尚书汪道昆立刻表示赞同。

张居正摇头说道:「陛下,臣以为不必吹求过急,等一等河南的消息,凌部堂在河南若是能做成了,也有例可循。」

保守派以张居正为代表,对工兵团营仍然反对,反对吹求过急,慢一点稳一点,大明国力刚刚恢复了一些,有了试错的资本,但也应该稳妥为主。

这一次保守派里,户部尚书王国光,却有点犹豫了。

「要不先组建三个工兵团营,和河南地方齐头并进,反正凌部堂是山东河南总督,山东真的有事,河南可以支援。」王国光陈述了自己的意见,他跳反了。

朱翊钧看向了张居正。

「再等等吧,还是先把十王城建好,等河南地面的藩王迁回京师为上。」张居正发现自己与众人逆行了,而且连保守派的王国光都跳反了,因为官厂厚利。

「就依先生所言,等十王城建好。」朱翊钧深思熟虑后,选择了认可张居正的意见。

(本章完)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