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翊钧光看到了匠人们辛苦,大臣、朝臣、天下百官、势要豪右们上奏,朱翊钧才注意到,自己似乎也有点过于辛苦了。
六天休一天,已经是朱翊钧的妥协了,再多休息,恐怕会影响政事的顺利流转。
「陛下,大医官下了医嘱,希望陛下接下来这三个月里,每五日操阅一次军马,等到三个月,陛下身体恢复了,再如平日。」张宏提醒陛下,要遵循医嘱。
这三十斤肉,掉的不是肉,是精气神,是命。
三个月的休养,还是陛下身体强健的基础上,否则时间会更长。
「这次朕一定谨遵医嘱,就是去京营,也是去看看,绝不操阅军马。」朱翊钧答应了下来,五天操阅一次,三个月的恢复期,大医官们的医嘱是非常合理的。
十月十四日,大明皇帝再次召开了一次大朝会,这次大朝会,他还是从承天门走进了皇极殿,主要是让京城百官都看看,他真的恢复的不错,也省的人心惶惶。
除此之外,他还宣布了安南捷报。
骆尚志向着升龙城进攻,一路大小战十七次,在抵达升龙城的时候,由刘艇、戚继美等人率领的七万西南汉军,从谅山南下,抵达了升龙城下。
水陆两线,打的郑松找不到北,城里内江还没闹完,大明军就到城下了。
而主帅陈璘,则挥师南下,直取岘港。
让陈璘没想到的是,安南南军战力,比北军弱的多,四艘快速帆船,三十三丈的快速帆船只两轮齐射,岘港城主就直接投降了,大明军顺利接管了岘港。
安南这个两头重的扁担,被拦腰截断。
大明第一阶段战略目标,拿下升龙城,就可以宣布完成了。
在结束了大朝会后,朱翊钧特别召开了对安南用兵的廷议,戎政可是国朝大事,只要用兵上的事儿,朱翊钧都会召开廷议,听文武大臣的建议。
「陛下,明香社,北国人。」大明首辅申时行出班,他面色十分复杂的说道:「郑松有点作茧自缚了。」
这次大军推进如此顺利,当然和大明军容耀天威有关系,也和明香社有关。
大明方面,认为明香社是郑松等五主七十二姓的拿捏大明的底牌,但申时行的评价是作茧自缚。
明香社是安南朝廷炮制出系统性压迫所谓北国人的制度,这种压迫反倒是让安南的大明人团结在了一起。
等到大明天兵至,大明军甚至不用担心粮草补给,明香社出人出力出粮出车,带着粮草辎重就直接投奔大明军了。
七万西南汉军、三万水师,打到升龙城下,就从十万变成二十万了,这些明香社、北国人,积极参与到战争之中,他们提供了许许多多的情报给大明军,让攻伐变成了单向透明。
安南军队任何调动,都瞒不住大明军,这仗打的,真的十分顺利了。
「一离开大明,就爱大明。」申时行还说了一个客观事实,这些明香社的大明人,他们离开大明的时候,可能带着浓烈的不满,可是到了海外,这些人就变得通情达理了起来,在海外,没人惯着他们了。
而且明香社制度,还解决了一个可怕的问题,那就是出海的大明人团结问题。
大明人出海,都不太团结,但明香社这种系统性压迫制度,反而让这些大明人有了极强的组织度。
「这不等同于五主七十二姓,在安南建立了一大堆的汉乡镇?」朱翊钧忽然明白了申时行说的意思,安南这个制度最大的问题来了。
你让大明人团结起来,还想有好日子过?
黎牙实在《论中国》里,讨论了击败中国的唯一办法,那就是不要给中国,或者说给大明,施加太强的压力,让大明困于内部势力彼此之间的利益矛盾中。
如果给大明带来了足够大的外部压力,反而会让大明人离开内部倾轧的泥沼。
张居正在见到黎牙实第一面,就意识到了一个问题,日不落帝国这个称号的出现,给大明天朝上国,带来了极大的冲击。
中国是典型的绩效赢学,连日不落的成就都没有完成,怎幺好意思说自己是天朝上国最终,大明通过册封安东尼奥为葡萄牙国王,实现了伪·日不落,完成了礼法的构建,但这不是真的赢了,赢要真的赢,伪·日不落,终究是伪,开海很快就形成了朝中的共识。
这就是黎牙实说的,不要给大明任何的外部压力,否则就会团结在一致,唯有分化。
明香社最大的问题,就是安南五主七十二姓,给出海的大明人,施加了足够大的压力,即便是没有大明天兵抵达,时日一长,明香社的大明人,就会拥有对抗他们的能力。
大明人并不温顺,大明朝廷收田赋,武装抗税,时有发生。
「陛下圣明,臣起初还担心明香社的北国人,难以处置,现在反倒是不担心了,大明军的进攻越是凌厉,他们就越安全。」申时行由衷的说道。
朱翊钧啧啧称奇的说道:「朕确实没想到这一点,还在纠结如何处理,朕当初还在想,五主七十二姓胆敢对明香社汉人动手,朕只能把这五主七十二姓都杀了,为他们报仇了。」
「陛下,这些明香社,就是天然的军屯卫所,稍加改良,就是大明统治安南的定海神针。」李如松出班,俯首说道:「臣恳请陛下下旨,招抚明香社北国众。」
李如松请旨招抚明香社的想法,正式开始了廷议。
很快,他的提议就得到了几乎所有人的赞同,只有梁梦龙觉得,这个改良的过程,一定是打散了重新编民齐户,同时征调足够多的广东、广西汉人进入卫所,才算是改良成功。
最终,李如松和梁梦龙关于招抚明香社和改制的提议,得到了廷臣们一致赞同。
「那就按李将军和大司马的办法来。」朱翊钧在内阁拟定好的招抚圣旨上,落下了朱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