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牙实也谈到了大明例外论的坏处,如果信奉例外论,那幺就会看不到自己身上的缺点,对于别国发生的事儿,会持有一种傲慢的态度,觉得这样的事情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而不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
这显然不利于国朝的发展,要对各种问题常怀警惕之心。
「黎实这篇《论中国》还是有些过于谄媚了。」朱翊钧将林辅成等人的章,转发邸报之后,又拿起了论中国,对里面一句话进行了标红,倒不是说要删去,而是让人们认真分辨,谨慎看待这句话。
被标红的这句话是:
大明已经达到了当下时代,人类所创建帝国所能达到的上限,来到大明之前,我无法想像人们可以安稳的生活两百年,享受秩序带来的太平生活。
万历维新,突破了这个上限,向着人类想像的上限,快速迈进,而帮助大明突破这一上限的地方,就在科学的圣殿,坐落在通和宫旁的皇家格物院。
这句话,有些过于谄媚了。
黎牙实用这句话,开启了对大明格物院的介绍,总结了大明各种神奇的发明创造,这些发明和创造,堪称神迹,格物博士和大工匠们,用人力就做到了这一切。
也是在这篇文章里,黎牙实讲了一件趣事,丁亥学制制定的时候,皇帝陛下去询问格物院长朱载堉对丁亥学制的看法。
当时朱载堉就上了一本奏疏,提议加快人才培养的进度,孩子应该在四岁的时候入学,在八岁的时候进入中学堂,在十二岁的时候,完成所有三级学堂的科目,在十五岁完成大学堂学业。
相比较既定的二十四岁才能完成学业的丁亥学制,朱载堉这套,提前了足足近十年。
这样一来,既能为朝廷节省教育支出,又能让学子们早日报效朝廷,一举两得,岂不美哉?
朱载堉这幺制定计划,是因为他有自己的局限性,他没见过那幺多的笨蛋,对人类的参差不齐,没有太明确认知,在他看来,任何人都能学会的数学,对很多人而言,都是天书了。
皇帝否决的这本奏疏,采用了礼部的办法。
数学正在变得复杂起来,格物院奏闻的那些公式,朱翊钧有的时候都得研究很久,才能明白。
比如格物院最近研究的最速曲线,里面密密麻麻的公式,确实非常难以看懂,格物博士们,似乎在通过最速曲线,来改良钟表设计,让钟表更加精准,在伽利略的猜想中,最速曲线应该有等时特性。
这个曲线,非常的神奇,在不同高度放下小球,尽管路径的长度不同,却可以同时抵达终点,这就是等时特性,可以用到钟表上,增加摆钟的准确性。
朱翊钧放下了手中的杂报,看着天空的霾灾,秋天还稍微好一点,冬天的时候,整个京师都会泡在雾霾之中,雾霾泛着妖艳的暗紫色光芒,让人极其不安。
格物院对霾灾进行了深入而且细致的研究,给了皇帝一个结论和答案,霾灾的成因非常的复杂,和烧煤有关系,但同样也和树木的减少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在两宋,北衙还叫做幽州的时候,是没有任何霾灾记录,到了金朝在这里建都后,才有了第一次的霾灾。
同样,从那之后,北衙附近的树木,开始快速的下降。
到了元朝,一整个冬春,才会出现一次,而到了永乐年间,霾灾变得越来越频繁,永乐十九年是霾灾记录最多的一次,一共出现了五次,自那之后,越来越频繁。
从十日一次,到五日一次,再到嘉靖年间的三日一次,到现在日日皆霾,不见天日。
烧煤的确加剧了霾灾的发生,树木减少也是原因。
格物院也找到了一种更加干净的燃料,至少燃烧没有那幺多的粉尘,可以有效降低霾灾发生的可能,这东西就是轻油,石油经过了分级蒸馏得到的产物,可这东西极其昂贵。
「陛下,王阁老到了。」张宏小声的提醒陛下,今天宣见的朝臣,已经到了。
「宣。」
凌云翼致仕后,王家屏成为了新的阁臣,总领刑部工部诸事,负责官厂庶务,朱翊钧把他叫到通和宫,是关于西山煤局的官舍改造之事。
「参见陛下,陛下圣躬安。」王家屏行礼,等到皇帝让他平身后,他拿出了一本奏疏,面带兴奋的说道:「官厂的水暖改建,已经完成。「
「锅炉房烧热水,供给官舍和校舍,在入冬之前,就完成了营造,仅西山煤局,官厂官舍、校舍等地,冬季取暖用煤从三千两百万斤,节约了足足一半有余,今年只需用煤一千六百万斤!」
「仅仅采暖一项,西山煤局可节省十三万七千银!」
西山煤局之前的煤,是按户发卖,一户大约为六千斤,一到入秋,每个匠人,都可以凭住坐工匠身份,领到六千斤的煤票。
这些煤朝廷负担三成,匠人要自己负担七成,算是福利的一种,算在膏火银之内,很多匠人都是从穷苦出身过来的,不舍得烧煤,都会把煤卖掉。
万历二十年是个寒冬,那年冻死了七个匠人孩子,大明皇帝这才知道匠人们把煤都卖了,而不是都用于自己取暖。
很快,关于取暖改造就提上了日程,最先开始的就是西山煤局,西山煤局拥有四个官舍,每个园,可容纳万户之多,改造过程持续了一年半左右,在今年入冬之前,工部完成了官舍、校区的取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