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第1078章 一举两得,岂不美哉?

人在关东平原的熊廷弼,也看到了山东蓬勃的发展成果,这些成果是极其喜人的,山东并没有因为保守和谨慎,故步自封,围绕着济南府和密州市舶司的两个核心地区的发展,如火如荼。

即便是保守,也无法阻碍这种发展。

首先是领土的扩张,大明在辽东的垦荒给辽东带来了繁荣和安定,同样也有了部分的农业剩余去交换货物;

朝鲜王李答应了内附后,出尔反尔,想要用内禅的方式,来规避承诺,被李舜臣给杀了,朝鲜内附大明,石见银山、长崎、朝鲜等地的首府,实际上是胶州湾:

领土的扩张带来了更多的生产资料,比如田土、矿产、林场、树木、畜牧围场等等,同样带来了更大的市场,不断的垦荒、官厂的设立,让这些地方拥有了一定的消费能力,山东拥有了更加广阔的市场。

除了领土扩张带来的好处之外,就是历任山东巡抚,都是踏实做事的人,从凌云翼到王一鹗,再到现在的宋其昌,都是大明的贤臣、良臣,他们并不是一味的事上,而是选择安下,让山东蓬勃的发展,作为答卷,应对朝廷的关切、陛下的闻讯。

他们在山东,重新分配生产资料、积极提高生产热情、响应朝廷的政令,修驰道、疏浚运河,扩大官厂、民坊等等。

当然,还有最最重要的山东百姓,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这一切,劳动改变了自然,劳动赋予货物价值,劳动让人自由。

时至今日,山东是北方人口流失最少的地方,并没有多少流失到江南地区,但凡是有办法,没人愿意选择背井离乡。

保守、激进的风力舆论,无法改变的客观存在与规律,最终影响民生的根本要素,还是生产力。

细细看来,就会发现,其实保守、激进这类的风力舆论,如果朝廷命官不受这些风力的裹挟,保持足够的定力,积极推动发展,完全可以让地方政通人和,保一方安宁。

熊廷弼写了一本很长很长的奏疏,将他在江户川的所见所闻,都奏闻了圣上。

海防巡检拿到奏疏后,上了水翼飞船,前往了尾张国,这片土地是织田家的领地,自从织田信长死后,大明以织田家居大明为由,将这片土地划到了大明的手中,成为了海防巡检的中转站。

从尾张国出发,水上飞顺利的抵达了大阪湾守备千户所,在广岛停留之后,在三天后抵达了济州岛。

如果是夏天,海防巡检会从济州岛北上,抵达仁川后,前往渤海,在天津府上岸。而冬天,渤海湾结冰,则海防巡检则会从济州岛到密州市舶司,而后走驰道,前往京师。

朱翊钧收到熊廷弼的奏疏,已经是十五天以后了。

熊廷弼详尽的回答了陛下关切的问题,同时也陈述了关于江户城武士的问题。

「倭国武士的种种暴行,其实就是暴力失控后的模样,看到这些猪狗不如的东西,那恐怕很难下定决心去振武了。「朱翊钧看完了奏疏,也是一脸的嫌弃。

诚如熊廷弼说的那样,倭国的统治阶级,朝廷公卿、幕府将军、地方大名,全都是猪狗不如的东西。

倭奴最重要的捕奴手,就是这些家伙,他们把一石粮卖到了三两银子,是松江府米价的十倍!高昂的米价,把倭国的穷民苦力逼到绝路上为奴为婢,把良家逼到游廊里做游女,睃剥万民,简直无所不用其极!

真不是朱翊钧瞧不起这群倭人,在崇祯年间,有一支勤王军,来自于四川石砫土司,主帅名字叫秦良玉,她带领的军兵叫白杆兵。

在刘从、梁梦龙平播之战中,秦良玉与其丈夫马千乘,就率领了三千白杆兵从西南汉军征讨杨应龙。

万历四十七年,萨尔浒之战,大明大败,秦良玉听从朝廷号令,带着三千白杆兵出发,驰援辽东,万里之遥,所经行之地,秋毫无犯,军纪十分严明。

这种严明的军纪,一直维持到崇祯十五年,白杆兵遭到张献忠重创,全军覆没。

大明军即便是到了国朝风雨飘摇,即将天塌地陷的时候,即便是土司应朝廷征召开拔的军队,也能保证一定的军纪。

同样,山西到京师勤王的军队,饿了足足三天,水食未进,他们也没有抢京畿的百姓,而是哗营,问朝廷讨要。

大明的军队,即便是到倾覆的时候,依旧能保持着极强的纪律,而非向百姓伸出刀枪,四处劫掠。

「倭国那些武士,不是失控,是这些武士,从来就没有什幺军纪可言。」张宏可不觉得这是暴力失控,那些个朝廷公卿、幕府将军、地方大名,就没有完全掌控过武土,自然谈不上失控了。

「说的也是。」朱翊钧对张宏的观点还是比较认同的。

倭国是典型的僭主政治,这种政治体制,中原这片土地也有过,那就是唐末的五代十国。

从安史之乱到北宋建立这段时间,117名节度使被手下哗变所杀,僭主政治之下,根本没有办法去约束军兵,要求军纪。

对于熊廷弼打算奇袭京都,给德川家康一个惊喜这件事,朱翊钧没有做出具体的指示,他又不在倭国,搞微操,会给地方将领,造成极大的困扰,他只叮嘱熊廷弼小心,不要轻易涉险。

回复了熊廷弼的奏疏后,朱翊钧拿起了桌上的一份杂报。

黎牙实临行前,写了一本书名叫《论中国》,这本书里,有一个观点,让大明士大夫们,觉得有点不适,黎牙实在满是恭维大明的这本书里,罕见的批评和否认了大明一股最新兴起的一种风力舆论。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