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第1085章 对内不受裹挟,对外不受威胁

黎牙实正在实践,他把大明经验和泰西本地情况结合起来,想要从实践中得到因地制宜的营庄法。

他发现,在泰西搞营庄法,比在大明搞还田容易多了,到这个时候,他才彻底明白了《翻身》这两个字的根本意义,同样,他对侯于赵只有佩服两个字,大明从来不缺少能人,可是如何让能人发挥出价值来,就很考验君主的才能了。

侯于赵能做成还田、巩固还田这件事,完全是因为他只看立场,立场先行是非常危险的,需要一个英明的君王才能驾驭,类似的制度还有稽税院、密疏制度、解刳院,这些都需要明君圣主才能驾驭。

大明还田非常的难。

就比如,朝廷给地,这件事就充斥着一个很难解决的矛盾。

大明拥有大量的自耕农,即便是天下困于兼并,但自耕农的数量超过了两或,就这两成的自耕农,险些成为了还田失败的导火索。

自耕农的田和佃户、家奴完全不同,自耕农拥有部分的田亩,数量多少并不目同,如何把收上来的田分出去,就成了一个让浙江上下地方官员都感到可怕的可题。

在朝廷进行还田之前,许多自耕农,全都提前分家,三四个儿子,立刻从一户分成了四五户,这样一户多少田亩,就可以多占多要。

这些自耕农,在乡野之间叫做富农,而这些富农是乡野之间,实际上的台面人物」。

当富农开始分家后,立刻,所有的农户都开始了分家,家里连三岁的小孩子,都要单独立个户,就是为了等着朝廷给田,后来传言变得杂乱了起来,说是只有有家室才能算是户,乡野之间嫁娶立刻疯狂了起来。

很快,朝廷规定,以万历十三年人口普查的结果为准,因为涉及到了四差眼,也就是人头税的征收,以万历十三年普查结果为准,就避免了这些乱七八糟的事儿,毕竟日后浙江要进行一条鞭法改革,算是提前做了准备。

朝廷觉得这样做公平,而富农觉得对自己的不公平,因为很多富户家里的田主,其实超过了标准,需要还田,而不是得到田亩,富户们立刻就不干了,和乡贤缙绅合流在一起,反对还田令的推行。

这就像'我家真的有一头牛'的故事。

而贫者之家,也觉得不公平,等了这幺久的公平公正,就等来了这个结果?

那些富户平日里仗着自己兄弟众多,和乡贤缙绅关系要好,在乡野之间横行霸首!

还田之前富户可以作威作福,还田之后,富户仍然可以作威作福。

贫者也对这样的公平不满意,这不是他们想要的公平,而多数人的想法,是成为新的乡贤缙绅。

只有真正在乡野之间生活过的人,才能明白这里面的弯弯绕绕。

在皇帝、朝臣们的叙事里,肉食者们兼并土地,是道德沦丧的后果:他们会诊着天灾人祸,凭藉无德之行兼并土地,当道德无法约束这些乡贤缙绅的行为,那就只能依靠暴力。

这个叙事当然没问题,但在侯于赵的《翻身》里,黎牙实看到了另外一种叙事,那就是乡贤缙绅、富户们的兼并手段,主要是利用丁口,更加明确的说,是多生儿子。

乡贤缙绅、富户,他们有足够的田亩可以养育后代,自然同宗同族,人多,就能在乡野之间横行霸道,在乡野的矛盾冲突和天灾人祸里,人多的那一方,自然而然的会兼并更多的土地,这些土地在同宗同族里不断的流转,最终完成了兼牛。

皇帝和朝臣们有自上而下的视角,而侯于赵提供的视角,是自下而上的视争。

还田看起来是公平对待,但其实本身并不公平,即便是朝廷公正还田,这些对大根深的同族同姓,还是要把这分下去的田,集中在自己的手里,等于说折腾了一轮白折腾,空耗国力,毫无作用。

富户联合着乡贤缙绅不满,贫者想要真的翻身,一时间闹得满城风雨,很夬,侯于赵做出了反应。

他立刻下令倒查到万历元年,允许贫者之家举报违法行径,一旦查实,严加处治。

侯于赵在浙江还田,用了许多雷霆手段。

比如一些纠集到衙门口闹事的乡贤缙绅、拿钱以壮声势的游手好闲之徒、为虎作伥的富户,全都被侯于赵调遣浙江九营,当场拿下。

这个决策可谓是非常的大胆,稍有不慎,就是官逼民反。

在侯于赵看来,敢到衙门口闹事,那显然腚底下一定有事,才要对抗还田,呆住自己的身份地位,才能保住自己的所有,侯于赵对这些人,进行了更加严密约审查。

黎牙实在葡萄牙搞营田法,根本没有这种苦恼,因为葡萄牙几乎没有自耕农,确切地说,绝大多数都是农奴,在一张白纸上作画,就比侯于赵要简单无数音。

而且施加雷霆的人是安东尼奥,而非他黎牙实,他只需要把刺头交给安东尼奥处置。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相关小说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