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嘁!」
林见鹿扭头看罗大又——这本来是他一直打算做的事情,往两边都递过话的,罗大又他熟,王霏他也熟,居中嘛,都是搞音乐的,两边都是朋友,彼此间又没有什幺真正的大仇,相逢一笑泯恩仇呗!
但他过去一直忙,还没顾得上。
罗大又摊手,「过去的事情啦,刚才阿霏主动给我电话,我讲好啊,那就让事情都过去吧!」——嘿!错过了一个大功劳!
不过也是好事,林见鹿终归还是高兴的。
罗大又是他很尊敬的音乐人、前辈,王霏和窦维又都是他的好朋友,这件事搞定,消弭了一桩江湖恩怨,有功德的!
功德+1+1+1……那种。
于是气氛就轻松了,扭头问王霏,窦维呢?
结果王霏说,入道了!听你的新专辑听了足足一夜,第二天上午的飞机,自己回首都了,他说他悟了,要回去写歌!
罗大又哈哈大笑,林见鹿却觉匪夷所思。
又问:「喂奶了没呀?」
王霏哈哈笑,「关你屁事!」
…………
音乐工厂是滚石跟罗大又合资做的子厂牌,很多滚石旗下的港港艺人、歌手,要录专辑了,都会跑到这边来。
本来在大概一两年前,这里其实一直都是渐趋寥落的一个走势,因为罗大又自己颓了,自认自己已经过气、也失去了对音乐市场的那份敏锐感知,所以音乐工厂事实上已经蜕变成了一间单纯的录音棚。
但最近一两年,随着李宗胜和林仪莲开始越来越以港港为事业重心,包括李宗胜做主力荐,要滚石签下了莫文蔚等等,音乐工厂开始元气渐复。
等到这时候林见鹿跑来录新歌,感觉上已经比去年又要热闹一些。
坐下闲聊一阵子,主要是解答王霏和罗大又的一些疑问,顺便听一些他们的感慨和……嗯,吹捧——外行如何不好说,受各种非音乐的因素影响很大,尤其是港港和湾湾的歌迷,不认帐的大把,但是像罗大又和王霏这个级别的内行,就明显都对林见鹿的这张英文专辑推崇备至!
聊着聊着,眼看快中午,一帮新老朋友就都络绎而来。
唱片公司嘛,歌手中午之前能到,已经是超级敬业、超级勤奋了。
李宗胜、林仪莲、莫文蔚,都算老朋友。
倒是蛮稀罕,郭富成也来了,说是也在录新歌。
在过去,跟郭富成认识了也差不多一年了,交情始终普普,彼此基本上只会在大场合里碰面,私下几乎从不相约,不过这一次见面,倒是感觉他的态度有变化,说话的语气能感觉得出来,他的心气儿好像是一下子就顺了。
「卖不好也很正常的,不过销量怎幺样,不影响你这张专辑的水平!我讲真,好牛好牛的一张专辑!我每年都会听很多欧美那边的作品,但我现在觉得,那些好红好红的歌,卖一两千万张,都并不比你这张专辑更出色!我是佩服的!刚听到我就同我经纪人讲,鹿仔了不起,他做的好多风格的混搭,太棒太棒了!」
挺难得。
而林见鹿的性格,只要对方人品没有大问题,又愿意跟他亲近,他一向都很愿意还以善意——甚至不以对方的能力大小、红不红来判断。
然而……当然,港港这边尽管已经是整个亚洲最偏西化、同欧美世界联系最紧密的地区了,但消息显然仍是偏闭塞的。
所以,在没有大肆宣传的情况下,港港这边的人其实还无从知道,《21》这样子的一张英文专辑,跟过去港台那幺多歌手做的英文专辑,从一开始就是不一样的。而就在一帮内行都在纷纷释放善意,或表达认可、推崇备至,或安慰安抚,表示销量成绩并不能抹杀你这张专辑的出色的时候,事实上,在阿美利加、在加拿大、在英国、法国等等的大半欧美世界,《21》已经开始爆发了。
出门来音乐工厂前,接到张爱嘉的电话,美东时间晚上八点,公告牌的TOP100准时公布,《21》在未经大规模推广和宣传的情况下,已经拿出了亮眼的成绩和口碑——大爆已经成了很多内行人眼里的必然。
当然,林见鹿不打算自己解释什幺、吹什幺。
等消息吧!
风是肯定会吹过来的!
…………
闲聊,帮人看谱子,还去听了听林仪莲、莫文蔚、郭富成他们最近录的新歌,不知不觉就忙活到了午饭时间,一直到订的饭送来,大家一起吃饭的时候,林见鹿才又忽然惊讶地发现,王霏居然一直都没走。
「卧槽……你没走啊?」
「大哥,我一直在你身边晃悠,你这话是怎幺说出口的!」
「哈哈哈!回去喂奶啊你!」
「关你屁事!」
于是她就蹭着看到了林见鹿的新歌的曲谱。
事实上来说,歌都没录呢,一切的谱子、编曲,乃至歌手和创作人的思考,之于唱片公司来说,都是绝对要保密的重要资产。
不要说王霏是其他唱片公司的歌手,就算本公司的歌手,也都是要尽可能保密一下的——然而,规矩是规矩,实践是实践。
一大帮人分着看稿子,你还能单纯把王霏给隔出去吗?
朋友还要不要做了?
那就一起看喽——大家都是那幺好的朋友,人品也都久经考验,就算老段在这里,大概也不会有什幺意见。
嗯,林见鹿的第二张专辑,一共预备了十六首歌。
准确来说,其实是十五首,其中一首《爱情转移》,林见鹿打算直接把粤语版的《富士山下》也给录出来,留着做庆功版——算是他的第一首粤语歌了,虽然对他来说,几乎不会多费什幺力气,但是却可以相当程度上的讨好一下港港本地的歌迷。属于何乐而不为的范畴。
绝对的大专了,因此定价会有调整,张爱嘉之前就已经跟老段谈妥了的。
比如在湾湾,《冷酷到底》十一首歌,定价180台币,算是随行就市,更何况又是新人首张专辑,无话可讲,但是到了这第二张华语专辑,一下子给得多,直接上到了十五首歌的大专,那就必须涨价。
港港也一样,98港币一张,其实已经不算便宜,但港台这边卖专辑,本就都习惯性地采用短线操作的思路,普遍给到一张专辑十首歌就差不多了,因此才把定价压在百元以内,十五首歌的大专辑,本地市场几乎没有。
但林见鹿不想这幺随行就市了。
他不缺歌,不缺作品,他缺的是时间和精力。
而且录歌很快,之于他来说,很简单,跑宣传却实在是繁琐之极的烦人。
所以就一张专辑里多塞歌,定价拉起来。
湾湾那边暂定涨到240台币,老段甚至说,看录出来之后的整体效果,如果专辑足够硬,可以考虑定到280台币,港港这边则会考虑定价在140港币到150港币的样子——这样子随着专辑内容的定价调整,华语这边不多,但在欧美的唱片市场,这才是常态。尤其很多创作型歌手,普遍喜欢大专,一张专辑塞十六七首歌的都有的是,那当然不能跟普通十首、十二首歌的专辑卖一个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