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无论如何,事已至此,也只能硬着头皮上了。
毕竟如今军队还在勒紧裤腰带过苦日子,整个军工部门都严重缺少订单,甚至需要搞军转民产品以维持生计。
虽然已经比80年代最艰苦的时候要好上不少,但各方面的资金都仍然是紧巴巴的。
例如目前由卢育英本人负责,进度相当喜人的歼7F战斗机,项目总拨款只有5000万人民币。
如果不是一个十分偶然的机会,让他通过一篇论文联系到救兵,大大降低了飞机的开发成本,恐怕这个深度改进型都未必能走到最后。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但凡比较有想法的军工企业都把目光投向了国外。
如果能拿到外国客户的订单换到外汇,那幺这些经费纵然不可能全部归属于本单位,也至少能留下相当一部分,解决一些火烧眉毛的问题。
「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卢育英深吸一口气,朝着代表团的方向走了过去。
为首的一名军官也走上前来。
「这位是航空工业蓉城飞机设计所的卢育英总师,负责了多个歼7飞机改进型号的开发工作。」
站在二人侧面的杨慧梅先是向那名军官介绍了卢育英的身份,然后又微微转身面向后者:
「这是巴基斯坦空军副总参谋长,也是这次巴方代表团的领队,沙希德·拉蒂夫少将。」
二人握了握手。
拉蒂夫的开场方式非常独特:
「在因为年龄太大而停飞之前,我飞过的最后一个型号就是由你们设计的歼7MP战斗机,在当时,那绝对算得上是一架相当不错的飞机。」
「非常荣幸能得到您这样的评价,少将先生。」
就像所有父母都喜欢听别人夸奖自家孩子一样,身为611所设计师的卢育英自然也对此相当受用。
巴基斯坦的官方语言是乌尔都语,但绝大多数人实际使用的都是英语,因此二人之间的交流可以不通过翻译。
当然,拉蒂夫的意思也很明白,当年算是一架不错的飞机,言外之意就是如今已经有些落后了。
这也是无可争议的事实。
歼7MP本质上是一架换装了大量西方设备,并且可以使用法制R550空空飞弹的歼7B,放在当初刚刚交货时候的1984年还算是能看,但是到了如今的90年代中期,无论飞行性能还是机载设备都已经跟不上时代了。
因此卢育英便按照最开始的计划,带着拉蒂夫,以及他身后浩浩荡荡的一个差不多四十人的代表团向132厂的总装车间走去。
那里正停着一架已经下线但还没来得及转场到阎良进行试飞的歼7MG。
既然摸不准对方这次前来的根本目的是什幺,那先进行一些比较保守的项目总不会出错。
当然,卢育英也没忘了自己「推销员」的身份,在路上一直向对方介绍着这种611所当前的主打型号:
「少将先生,由于歼7MP上面使用了大量西方设备,加上综合性能如今也稍显落后,所以我们已经停产了这个型号,转而准备出口新的改进型,也就是歼7MG。」
「新飞机的机翼从过去的大后掠三角翼改成双三角翼,内翼后掠角57°,外翼后掠角42°,并增设了前后缘机动襟翼,换装了涡喷13F发动机,机动性能相比之前的老型号提高了至少三分之一……」
说话间的功夫,一行人已经来到总装车间外面,通过敞开着的大门看到了里面停着的那架歼7MG。
杨慧梅是一名外贸专家,她并不太懂飞机。
实际上如果不是在过去的24小时里恶补了一些知识的话,她甚至无法分别巴基斯坦空军装备的歼6和歼7之间有什幺区别。
只有强5因为机头是尖的比较好认。
但她懂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