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常浩南没记错的话,FC1/JF17项目的谈判一直到1997年末才出现比较明显的进展,最终的协议签署更是到了1999年。
「表面上是这样,但实际上肯定不是。」卢育英再次摇头:
「他们的访问似乎漫无目的,对我们的安排也是全盘接受,所以我,还有航技方面的同志都摸不准对方这次来访的真实意图。」
随后,他花了大概十几分钟时间,把昨天在132厂和巴方代表团初次见面时的情况给常浩南讲了一遍。
尤其是那位拉蒂夫少将稍显奇怪的表现。
尽管后者目前正在帮着601所做项目,但大家都是航空工业一盘棋下面的,所以这些事情也没什幺不能说的。
「唔……」
常浩南摸着下巴,低头陷入了沉思。
拉蒂夫中间和卢育英说的那些话让他很是在意。
所谓「发展潜力不弱于幻影2000C、最好可以接近F16C水平的战斗机」如果按照正常发展,指的自然是枭龙。
但其中还有一些其它细节。
毫无疑问,对巴军售一直是华夏军工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实际上,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巴基斯坦在军事装备,尤其是空军装备上的选择长期摇摆不定。
一方面,在巴基斯坦建国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是严重依赖美国提供的支持,导致前者已经形成了使用美国体系装备的习惯。
但另一方面,作为一个武器提供者,美国又并不可靠。
从1965年的第二次印巴战争开始,巴基斯坦就经常遭到西方的武器禁运。
虽说名义上这种禁运是针对印巴双方的,但印度军队本来也不依赖西方提供装备,所以这实际上就是赤裸裸地拉偏架。
于是从60年代开始,巴方逐渐引入华夏和法国制造的装备,用以抵消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