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正好可以见缝插针,把楔尾预警机的气动和结构分析给做了——
尽管在设计吊舱的时候已经用一些奇技淫巧降低了对于硬体性能的需求,因此试制过程不存在什幺难以克服的阻碍,但电子干扰吊舱对于14所来说毕竟是个新玩意,况且从那具被缴获吊舱借鉴的封装技术也还需要适应,因此在基础设计已经完成的情况下,一大一小两种工程样机预计还是预计需要半个月左右才制造出来。
这还是因为样机阶段暂时不用考虑外部气动修型等问题,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工时,否则得要更长时间才行。
……
总之,当几天之后,常浩南把附有数值计算结果和几次风洞试验数据的论证报告交到甚至没来得及离开金陵的王晓模手中时,后者下意识问出来的第一句话是:
「你是不是早就把报告准备好了?」
对此常浩南自然是实话实说:
「那倒没有,虽然我对这种T字形天线已经研究了有一段时间,但确实是那天跟您交流过之后才真正开始着手分析的。」
「可是这才过了……十天?」
王晓模看向旁边的日历本:
「不对,九天半的功夫,这报告里面怎幺连数据都这幺详细?我以前也跟航空工业总公司的人合作过,从来没有过这幺快的。」
「远了不说,就去年年初,改713号电子设备试验机的时候,光是吹个风洞就等了一个月时间,这还是我找丁主任催了很多次之后拿出来的效率。」
因此,看着面前一脸「不是你在诓我就是他们在诓我」表情的老院士,常浩南觉得自己有必要替29基地那些素未谋面的前同事(也是未来同事)们解释一下:
「王院士,是这样,如果是给一个新型号飞机做完整的风洞测试,那确实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时间,就算像是713号机那种修改幅度不大的型号,一个月也很正常。」
「但咱们现在毕竟只是个论证,并且因为有我的计算数据做支撑,那边也可以更加精确地选择风洞测试条件,而不需要像过去那样在很大的范围内慢慢逼近,以前做100个小时风洞,里面可能有90个小时都是在进行调试,现在可能只需要10个小时调试就行,效率自然也就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