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先进与否的问题,光是「大」这个特征就意味着难度拉满。
结构设计历来都不是华夏航空工业擅长的范畴,别说200吨级,前世在设计40吨级的ARJ21时,都请了不少外援。
就算常浩南豁出去手里的科研点数真拿出来一个设计,172厂也没办法把图纸变成真正的飞机。
没这个能力知道吧。
重型模锻压机、蒙皮拉伸机、热压成型机、定向凝固炉、高精度数控加工中心……
全都没有。
大飞机这个事常浩南也很想做,但是得慢慢来,不能想着一口吃个胖子。
他摇摇头,准备提笔想个比较委婉的话术表明自己确实做不到。
但是在他把擡头都已经写完了,准备落笔正文的一刹那,脑海中却突然灵光闪过。
现在这个时间点上,其实也未必完全没有机会。
大毛不行,还有二毛。
完全可以来个驱虎吞狼。
有个非常合适的型号可以用来推进这个计策。
安70。
作为主管对外军事技术合作的副主任,怀国莫肯定知道这个型号。
但这个时代的人却未必知道其中一些细节。
安70的第一架原型机在1994年首飞,但在1995年的一次试飞中因为非技术原因跟一架伴飞的安72相撞坠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