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的数据记录采集工作,以及飞行安全保障都需要申请试飞院那边协助完成。
要是赶上僧多粥少的时候,就需要排队了。
而常浩南去申请的时候,就被告知当天下午正好有一架新型号飞机要转场到阎良做测试,并且还有外国代表团参观试飞过程,所以最快需要三天之后才能轮到他们的歼轰电7。
时间倒是不长,等得起。
不过常浩南依然有些好奇是哪个型号要准备出口了。
90年代华夏空军装备出口的重头戏除了老生常谈的歼7M之外,另外一个就是K8,而且也是按照各国需求进行深度定制。
这种平直翼的亚音速小飞机很适合作为低成本的对地攻击机,比如一些东南亚国家就会要求增加挂载英制航弹的功能。
除此之外就是些运12还有直9之类的零零碎碎,但这些型号基本不涉及改造,也就基本没什幺往阎良转场飞行的必要了。
于是他离开之前就顺便问了调度室主任一句:
「知道具体是什幺型号幺?下午来的那架。」
只要飞机一降落,型号这种基本信息哪怕对于周围的爬墙党来说都不算什幺秘密,常浩南自然可以直接开口问。
「611所的,歼7的新改型,暂定的编号叫歼7F。」
听到这个回答,常浩南先是一愣。
歼7F他熟啊。
虽然并没有直接参与到这个型号的总体设计里面,但作为改进方案核心的下颌式进气道却是他重生之后一路走来的起点。
并且进气道和涡喷14B发动机的飞发匹配工作还是常浩南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