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速读谷

菜单

丁高恒还是在心中暗自调高了一些期待值。

「航空动力,在过去几十年来,一直都是制约我们航空工业发展的最主要命门,要是浩南同志这次能把涡扇10这个推重比8一级的第三代大推给攻关下来,咱们两种型号的国产第三代战斗机就真正意义上没有了后顾之忧。」

或许是受到常浩南的信心鼓舞,旁边的梁卓平也不由自主地开始畅想起新发动机定型之后的情况:

「这哪怕放在整个华夏的工业史上,也是一件值得大书特书的事情。」

尽管过去跟常浩南的接触不多,并没有直观感受到过对方的能力,但一种强烈的直觉还是让他决定回去之后要成立一个专门的筹备小组,除了负责会议相关的后勤和行政工作以外,更重要的是保留一些档案、图片和影像记录。

梁卓平有一种预感,这些东西以后恐怕会成为非常重要的历史资料。

然而他还是完全低估了常浩南的目标:

「不只是第三代战斗机的动力。」

后者轻轻摇了摇头:

「这次让丁主任出面,集中起来全国范围内的力量,我更进一步的想法是,以此为契机建立一个系统性的航空发动机产业发展规划。」

「以前我们的航发研究,甚至也包括刚刚完成定型的涡喷14,无论性能好坏,在技术上都有很强的孤立性,不同型号航发之间的技术联系非常薄弱,每搞一个项目几乎都要从头开始造轮子,效率自然高不起来。」

「过去咱们手里的主机型号少,这幺搞倒也还吃得消,但是未来随着我们的航空产品种类增加,对于航空动力的多样性也会有更高的要求。」

说到这里,常浩南伸出手,开始一项项计数:

「哪怕暂时不考虑民用航空那边的情况,只算军用武器装备,那幺两种第三代战斗机需要加力推力12吨到13吨级的小涵道比涡扇发动机、轰炸机和运输机需要推力13-15吨级的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新型教练机需要加力推力7-8吨的中型涡扇、大型无人机又需要推力4-5吨的不带加力型号、巡航飞弹要用一吨推力以下的小型涡喷或者涡扇……」

常浩南的一番盘点让梁卓平有点遭不住。

其中很多型号别说项目,目前连想法都还没有。

但后者并未开口反驳——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相关小说全部